不難發現,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產品已經入駐醫院,如導診服務的醫療機器人,為病患提供醫療咨詢、引導、掛號等服務;相關醫護助手,則會協助醫生記錄病患信息,從而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那么在未來十年,醫療健康領域還會帶給我們哪些驚喜呢?
5G創新醫療模式
5G的廣泛應用將深刻改變醫療手段、醫療模式甚至整個醫療行業。5G可通過專線傳輸進行區域醫療傳輸,加快醫療數據采集、視頻與圖像交互診斷、遠程操控的應用。這一技術的推廣應用,將使醫院實現全方位的感知患者,并通過豐富的場景應用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在遠程診療方面,5G已經開始發揮重要作用。由于5G技術的高速、高容量、高密度、高覆蓋等特點,可以讓遠程會診跳出“有線”,走向“無線”,也就是說可以不依賴專門的遠程醫療室,在移動端就可以完成點對點的連接。這樣的突破,將遠程診療可以精確到科室對科室、手術室對手術室、門診對門診、人對人等等。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5G的支持下,對于心梗等一系列心臟急救時間問題,可以在技術層面上大大提高提前介入的效率,縮短搶救時間,大幅提高搶救成功率。隨著5G的不斷發展,傳統就醫模即將迎嶄新的變化。
可智能穿戴成主流
2013年,智能可穿戴設備行業在中國開始起步,后期隨著mini化智能獨立芯片的出現以及移動物聯網的普及,其逐漸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眾產品。但由于技術原因,可穿戴設備的功能還是很“簡陋”。依然只是在步數統計、卡路里消耗、監測睡眠、測心率等功能上原地打轉,根本沒有真正進化。預計需要讓傳感器技術從1.0能夠進化到2.0版本,才有全新全面的大突破。
目前相對活躍的穿戴設備在形式上主要集中于在腕帶、手表,在功能上集中于運動、手機輔助,對普通大眾而言沒有特別大的吸引力。但日后,穿戴設備很大可能會向生活輔助發展,比如健康醫療產品。有調研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可穿戴產品銷量將達到1.6億臺之多。而隨著可穿戴市場的繁榮與多元化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基于健康監測的可穿戴產品有望獲得醫療級的新功能和認證。一旦穿戴設備進入成熟期,可以預見那時人們的生活智能化將遠超當今。
AI機器人應用廣泛
當人工智能技術滲透到醫療領域中,AI機器人自然也能上手術臺。據外媒報道,在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中,外科機器人已經可以協助一系列手術,包括泌尿科、結腸直腸和前列腺手術。這些機器人可以使用攝像機、燈光和醫療器械,由坐在控制臺的外科醫生控制,然后醫生就能非常精確地控制機器人手臂的動作。使用機器人意味著外科醫生可以縮小切口,減少病人的失血和疼痛,這意味著更快的恢復時間和更短的住院時間。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外科機器人在手術臺上,還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而除了上手術臺,隨著現在社會的老齡化日漸嚴重,高齡護理機器人的存在正不斷讓人產生好感,在未來市場中這樣一類的服務型機器人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
醫療大數據+智慧醫療生態系統
醫療大數據是指規模龐大,超出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獲取、存儲、管理及分析能力范圍,且與健康醫療息息相關的數據的集合。醫療健康大數據具有數據體量巨大、數據種類多樣、數據獲取渠道多、數據變化快以及應用價值高五大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醫療大數據+智慧醫療生態系統對于改善生活方式、提升診斷治療效率、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加速藥品研發以及優化醫療體制等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并且正在不斷被運用到生活中。
以海爾智慧醫療和壹健康智慧藥箱為例,前者正是憑借互聯網思維,依靠“互聯網+”的發展策略,采取聯合互聯網的方式打造“產品聚合數據,數據驅動服務”的模式,為用戶提供智能醫療產品服務。而后者基于醫療大數據時代自主研制的小熊智慧藥箱,以一體式多體征檢測智能服務終端為入口,圍繞用戶體征檢測、健康管理、在線問診,家庭慢病管理服務等構建360°全人群、全周期的居家健康醫養服務體系。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