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數據顯示,生物藥市場在2011年至2018年期間實現了快速增長。有分析預測2016-2020年中國生物藥品將繼續高速發展,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3333億元,復合增長率為18.1%,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面對這一龐大市場,GSK、默沙東、羅氏等跨國藥企都紛紛加速調整全球研發管線,通過出售、砍掉在研項目等方式專注于核心領域,將目光聚焦在了生物藥領域。
例如日前,GSK為了縮減研發管線,更加專注于腫瘤學、免疫學,同意將Rabipur / Rabavert兩種用于狂犬病的疫苗、tick傳腦疫苗、Encepur(TB E疫苗)出售給巴伐利亞北歐公司。同時還從默克、諾華、阿斯利康等公司聘請癌癥專家,與23andMe以及CRISPR-Cas9的先驅者合作,目標是重塑制藥行業藥物靶標的選擇方式。可見,GSK希望借此實現在腫瘤和免疫領域的重大突破。
而默沙東為了更加專注于創新研發,抓住增長機會,也宣布了一項大規模的裁員計劃,自2020年1月3日起,將在美國多個州裁撤約500個職位。消息稱,裁員將主要影響部分銷售和總部商務團隊中的人員,但在腫瘤學等增長領域反而會增加美國的就業崗位。
還有諾華為了剝離非核心業務,調整其業務重心,9月將其蘇州工廠整體出售。另外,還同意了將其子公司山德士(Sandoz)在美國的皮膚病業務和口服仿制固體制劑板塊業務以1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阿拉賓度(美國)制藥公司。同時宣布以130億美元的價格向葛蘭素史克出售其消費者醫療合資公司36.5%的股份,并將愛爾康眼科護理業務拆分為一家獨立公司。
從跨國藥企的頻頻動作,可以看出他們對生物藥發展抱有非常大的信心,也格外看重生物藥研發管線。面對這一情況,國內藥企也紛紛開始在生物藥領域加速布局。
早前石藥集團就公告稱,公司全資附屬公司佳曦將與永順科技訂立協議,按代價人民幣2.53億元收購永順科技全部已發行股份。2012年成立的永順集團,主要從事有關靶向腫瘤抗原及多種癌癥免疫治療之新型單克隆抗體研發業務,已取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以下兩個研究項目(即JMT101及JMT103)的三個試驗用新藥批件,擁有雄厚的生物制藥藥物研發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石藥集團打算通過生物藥賽道實現彎道超車。
恒瑞醫藥則早已公告表示,其生物類似藥產品貝伐珠單抗獲批進行臨床試驗。IMS數據庫顯示,貝伐珠單抗注射液2017年中國市場銷售額約為1億美元。目前國內已有數十家企業獲得貝伐珠單抗注射液及其同類產品的臨床試驗批件,暫無該產品及其同類產品獲批生產。業內認為,恒瑞醫藥進行積極布局,貝伐珠單抗有望在公司未來的腫瘤治療聯合用藥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另外在2019年4月,上海醫藥選擇在美國生物藥谷圣地亞哥建立研發中心,該研發中心將致力于開展生物藥對外合作與股權投資,億幫助上海醫藥借力美國的生物醫藥創新人才及資源。
還有綠葉制造則是在2017年就落地了其在美國波士頓的研發中心,并計劃將使該中心承擔綠葉布局全球的生命科學創新戰略,涉及生物醫藥、基因治療等領域的基礎研發部分。
受不斷增長的研發投資、生物科技重大發展及有利政策共同驅動,有業內人士預期,原研生物藥市場將在近期持續增長。同時,生物類似藥的全球市場,亦已在保護原研生物藥的專利到期、療效相若且價格更低的藥品需求增加、監管制度發展良好及生物類似藥生產方研發能力提高等因素驅動下生物藥市場將持續擴大。未來,實力強勁、產品豐富的研發管線,將決定藥企的發展趨勢。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