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醫藥行業中的裁員潮、離職潮可謂是此起彼伏。據業內人士統計,自2018年以來,諾華、輝瑞、賽諾菲、GSK等知名跨國藥企裁員總數已經接近2萬人。就在近日,諾華還宣布將裁撤愛爾蘭320個工作崗位,涉及240名“活性藥物成分(API)”工廠員工,“全球服務”部門的80人。
另外,進入2019年,在一致性評
價、帶量采購等政策的影響下,我國醫藥企業也正從仿制藥轉向高端仿制藥、創新藥,人員變動特別是高端人才變動也成為大勢所趨。根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1月至10月,至少有90多名高管辭職,涉及諾華、默克、默沙東、太極集團、麗珠集團、天目藥業、精華制藥等國內外知名藥企。
醫藥企業頻頻作出裁員、人事調整的舉動為哪般?業內認為,藥企尤其是跨國藥企一般受醫藥環境、醫藥政策的影響較大,畢竟他們“躺著賺錢”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例如,諾華就日前裁員情況對媒體回應稱,其裁撤人員將于2022年年中完成,裁員將有利于精簡組織結構、集中資源用于創新研發。
另據外媒消息,默沙東宣布2020年1月3日起裁撤美國多個州的約500個崗位,主要涉及銷售團隊。據悉,默沙東裁員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聚焦于創新研發。
愛爾蘭生物制藥公司Alkermes不久前也宣布裁員160人,公司方面表示,裁員的目的是為了公司重組,阻止虧損。數據顯示,Alkermes第三季度收益報告顯示,其凈虧損53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高3400萬美元。此次重組或幫助公司節省數億美元成本。
國內藥企在醫藥格局生變的情況下,也亟待轉型升級。有業內人士表示,在一致性評價、醫保控費、帶量采購等政策的推動下,仿制藥行業面臨寒冬,保守估計,國內至少三分之一的藥企將面臨倒閉,剩下的藥企需要接受更加嚴格的考驗。
近年來,復星醫藥等眾多知名的藥企選擇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其目的是希望吸引海外本土人才,使其在不必離開本國的情況下,也可為藥企提供研發支持。并且據投資機構人士透露,隨著本土生物企業們紛紛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國際間高端專業人才爭奪戰也開始興起。
例如,百濟神州在納斯達克上市前后,其核心團隊加入了3位曾在美國基因泰克公司工作過的博士,他們是腫瘤免疫學首席醫學官AmyPeterson、血液學首席醫學官JaneHuang、臨床醫學顧問EricHedrick。其中,EricHedrick還說服了在基因泰克公司的其他同事來到百濟神州,使得百濟神州在美國的員工數量擴大到400多人。
另外,原在海外的制藥企業中國人才“回流潮”也在繼續。例如,今年3月,原默沙東擔任全球副總裁兼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李正卿成為歌禮生物首席醫學官兼大中華地區研發總裁;3月4日,哈藥股份決定聘任諾華集團中國區總裁徐海瑛為公司總經理等。
總的來看,醫藥格局生變在所難免,藥企需要根據市場發展趨勢、企業自身需求進行調整人才結構,同時在創新藥、高端仿制藥成為新研發方向的背景下,具備諸多海外留學背景、跨國企業管理經驗等高層次人員或成為國內醫藥企業發展的主力軍。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