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推進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是深化醫改的重要內容,為降低“虛高藥價”,減輕群眾負擔發揮了積極作用。會議要求進一步推進這項工作,部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推進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更好的服務群眾看病就醫。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會議表示將擴大集中采購和使用藥品品種范圍,優先將原研藥與仿制藥價差較大的品種,及通過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基本藥物等納入集中采購,以帶量采購促進藥價實質性降低。
其實早在2018年,11個試點城市就組成了采購聯盟,選擇部分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對應的通用名品種進行帶量采購,25個中選藥品中選價平均降幅52%。今年9月,試點擴大范圍到全國,25個藥品擴圍采購全部成功。
專家表示,通過帶量采購,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有利于發揮“團購”效應,同時壓縮流通環節的不合理費用,從而大幅降低藥品價格。與此同時,由于將“一致性評價”作為仿制藥參加集中帶量采購的入圍標準,有利于提升群眾用藥水平。集中采購和使用藥品品種范圍擴大有利于百姓用上更多質高價廉的藥品。
藥品集中采購對于患者而言,莫過于藥品價格的下降,減輕用藥負擔。而對于藥企來說則意味著利潤減少,對藥品質量的競爭逐漸升級,一些受歡迎的藥品品類市場爭奪加劇等一系列問題。非常需要通過轉型升級或其他配套機制來加以防范,使整個藥品集中采購模式更加科學、更可持續。業內人士表示,照目前形勢看來,2020年行業內將有三個領域被看好,企業或將加大對其的投入。
創新藥領域成藥企重要跑道
目前,中國的藥品領域正處在國際接軌階段,一方面門檻較低的仿制藥正在快速去產能,格局將重塑;而研發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將在格局重塑的背景下,受益更加明顯,通過高質量的創新藥,解決臨床藥品急需,獲得較強的定價權。尤其是生物制品領域,疫苗行業持續受益于消費升級,血制品領域經歷去庫存后,批簽發保持較快增長,明年將是非常好的賽道之一。
創新器械發展空間巨大
中國醫療器械市場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年復合增速超20%。考慮到中國醫療器械與藥品的消費比例較低,未來發展空間巨大。近年來,政策一直大力支持國產醫療器械發展,通過多個專項計劃提供資金支持,并在創新醫療器械提供快速審批通道,加快創新器械的上市。同時,國家通過遴選優秀國產醫療設備并集中采購的模式,優先采購國產醫療器械,促進國產器械的進口替代和終端放量,利好平臺型及細分器械龍頭的增長。
CRO將迎黃金發展期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老齡化加速、研發成本攀升等問題,藥物研發外包成為全球密切關注的領域。制藥、生物技術和醫療器械公司在研發上不斷增加的投入直接推動了CRO行業的增長。自2015年起,中國CRO行業進入改革深水區。乘著政策紅利的東風,2018年國內CRO市場規模達678億元,預計2018-2020年間復合增長率將超過20%,達到1570億美元。本土企業,或將迎來行業的黃金發展期。
醫療服務需求大
醫療服務領域是也是行業看好的領域之一,我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盡管受計劃生育政策等因素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率已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總人口數依然持續上升,各類醫療機構就診人數相應增長。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快速增長的老齡化人口,帶來了持續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無論是醫療服務企業還是創新藥服務企業都會受益行業發展,并能夠在擁有定價權的背景下快速增長,這一趨勢將會延續。
受政策驅動或產品質量提升的影響,更多本土企業將進軍海外市場。受“支持中國境內企業生產的在歐盟、美國或日本批準上市的藥品在中國上市”的政策影響,一些有一定研發實力的企業會利用該政策首先在海外獲得認證批文,再向國家藥監局申報一致性評價,借此加快審批進程。此外,過一致性評價的國產仿制藥有望實現與原研產品在臨床治療上的相互替代,這大大提高了我國仿制藥的國際競爭力。預計將有更多本土企業嘗試開拓海外市場來提高產品銷量。因此,無論是客觀上產品質量的提升,還是主觀上借助海外申報加速獲批進程,都將促使更多企業進軍海外市場。
可以預見,未來藥品集中采購和擴大使用藥品品種范圍攪動的激烈競爭,必須會從招采現場走向生產一線,從而帶來藥企的大洗牌。創新能力不足、成本控制不好、管理效率不高的企業,必然會被淘汰出局。而強者更強,會不斷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