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工信部在江西九江石化召開智能制造試點企業座談會。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參觀了九江石化的智能工廠建設后表示,由于面臨著產能過剩、安全環保壓力大等因素,石化企業想要推廣普及智能制造,需要盡快解決標準空白等難題。
智能制造帶來好處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作為石化行業唯一一個入選工信部46家試點的企業,九江石化成為工信部推廣的智能工廠。
九江石化作為一家擁有35年生產歷史的老煉化工廠,由于歷史長、廠子老,所以各個時期和階段的設備并存,為整個公司的智能化建設帶來極大的挑戰。
九江石化總經理覃偉中告訴記者,規模小、位于長江之濱,環保壓力大、交通沒有優勢——九江石化甚至一度面臨生存問題。
2012年2月,九江石化智能工廠試點建設方案通過中國石化總部評審,隨后公司召開了可研工作啟動會,到2013年7月,九江石化智能工廠建設轉入全面實施階段。截至目前,九江石化面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在其神經中樞——生產管控中心,不僅擁有一流的儀器設備,還配備了非常人性化的排氣、清洗設備,保證整個中心沒有絲毫異味,這也得到現場參觀的辛國斌的贊賞。
智能工廠的建設,也為九江石化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從覃偉中提供的數據來看,在沿江同級別的五家公司中,由于智能工廠的持續推進,九江石化的原油邊際效益已經從原來的倒數第一悄然升至首位。
面臨巨大挑戰
石化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也是一個傳統產業,但從我國的資源稟賦來看,我國發展石化產業的優勢并不明顯,“大而不強”。
從國內的煉化產業來看,產能過剩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2014年,我國煉油能力已經達到7.15億噸/年,居世界第二位,但每年加工原油僅5億噸左右,一次加工能力的開工率不足70%,已出現產能過剩問題。
“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的煉化企業如何提質增效,獲取可持續發展的競爭能力,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目前來看,通過智能化改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就是一條很好的出路。”辛國斌說。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約束我國石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安全問題。石化行業主要大宗原料和產品,80%以上屬于危險化學品。正是由于危險化學品種類繁多,危險特性各異,生產和物流量大,危險化學品突發事故所帶來的危害也越來越大。
而智能工廠的建設,則能夠有效避免一些事故的發生。
需要各方加大力度
雖然入選了工信部首批46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單位,但是并不意味著九江石化智能工廠就已經完美無缺。
覃偉中坦承:智能工廠僅僅才邁出第一步,只是1.0版,即便如此,如若不繼續加大推動力度,還有可能倒退。“九江石化建設智能工廠雖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我們深知,公司距離真正意義的智能工廠還相差甚遠,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石化行業是典型的流程工業,工藝過程復雜,控制點多,特別是大型煉化項目,更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因此辛國斌強調,“推進智能制造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
在辛國斌看來,推進智能制造的一項重點也是一項難點工作,就是標準化缺失。今年2月,工信部已經成立了以制造、電子信息、通信等多領域專家組成的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工作組。
經過大半年的努力,工作組開展了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研究,在梳理現有智能制造相關標準的基礎上,提出了當前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和標準空白。
“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就是要在多方協同、實踐的過程中制定出能夠在整個石化行業推廣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辛國斌說。“石化行業的所有企業,不管是央企還是民企,都要積極嘗試智能化改造,步子邁得大一點,工作做得更細一點。”
據悉,工信部正在積極研究制定支持智能制造項目的政策措施,尤其要在現有的技術改造、工業轉型升級專項中,加大對智能制造項目的支持力度。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