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帶量采購工作座談會在近日已于上海召開,據媒體報道,采購的藥品品種從前兩輪的25個增加到了35個,與此前各部分省區所流出品種一致,而競標工作快的話有望于年內進行。目前看來,采購制度已經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和深遠的影響,并且開始初見成效。因此,從當前的政策趨勢判斷,筆者認為,這幾個大概率現象還將在2020年出現。
銷售模式加速轉型、轉業
“4+7”模式被推廣后,醫藥市場將由“賣方驅動型”轉為“買方驅動型”,仿制藥普藥化已成趨勢,而腫瘤藥的降價、仿制對原研的逐步替代,臨床產品整體空間的隨之壓縮,都使銷售的重要性逐漸下降。近來,已經有眾多國內外企業調整和裁撤銷售團隊的消息被頻頻傳出。如前不久嘉林藥業在擴面集采中掉標,就宣布了解散銷售團隊。
未來,在“4+7”帶量采購的持續推動下,銷售的作用雖然還不能完全被替代,但是重要性將會逐漸下降,尤其是對中標企業來說。而隨著銷售隊伍規模被逐漸壓縮,銷售人員將加速轉型和轉業。
外企將加入集采競爭
目前,外企對進入集采的熱情正逐漸被點燃,從試點中外資企業的集體沉默,到擴圍中部分外企的積極參與并中選,跨國藥企加入集采競爭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而從集采擴圍的跨國藥企的整體表現來看,在愈發激烈的競爭面前,越來越多的跨國藥企觀念也正發生改變,謀求以低價換取市場,如規格為75mg的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賽諾菲報出2.55元/片的低價,僅略高于石藥集團的2.44元/片。
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外資企業,參與到國家組織的集中采購中。從外資企業集體對政策方向的觀察中,想必他們一定會意識到政策潮流不可逆轉的趨勢,而他們的參與也許會使帶量采購更具競爭性。
巨型仿制藥企或將出現
在一致性評價和帶量采購雙重政策影響下,仿制藥市場格局將發生巨變。從當前有產品過評的企業排行和“4+7”中選情況看,未來仿制藥市場將是企業實力的較量,新格局將在政策演進中逐漸形成。
預計未來在國內,高難度仿制藥仍是藍海市場,仿創結合是必然趨勢,同時伴隨著大批中小型仿制藥企業被淘汰,巨型仿制藥企或將開始出現。
“全國聯采”將成趨勢
經過試點和擴圍,全國聯采的條件已經成熟。2019年,國家醫保局還啟動了藥品分類和編碼的工作,將用3年時間建立起新的醫保信息系統,而國家藥管平臺目前也在積極建設中。
這都預示著,未來國家級平臺或將承擔起更多的全國性的集中采購的工作(諸如談判、帶量采購等),而這種采購工作或也將往更頻繁、更大范圍去發展。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