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的全球化趨勢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現代技術革命,尤其是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制造業的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
1月13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預計全年減稅降費2.36萬億元,制造業及其相關環節在增值稅減稅規模中占比近70%。
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盤和振興實體的大梁,2020年制造業穩增長大幕已經開啟。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今年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到相關部委年度工作會議,力挺制造業發展頻頻被強調。多地也將制造業發展置于2020年經濟發展核心位置,紛紛制定發展路線圖,或致力于提高制造業在GDP中的比重,或瞄準打造以制造業為主體的世界級產業集群,制造業發展競速賽已然打響。
更大規模的制造業投資也有望加快啟動。記者獲悉,在吸引制造業投資方面,下一步我國將出臺用地、用能等一攬子新政,推動一批制造業重大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投產。此外,圍繞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新政正在加緊醞釀,有望近期出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0年經濟工作時,“制造業”和“先進制造”共被提及五次之多,包括“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融資”“推進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等。今年1月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確定促進制造業穩增長的措施,穩定經濟發展的基本盤。2020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明確,聚焦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加快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以及引導外資投向電子信息等先進制造業。
宏觀政策面首個流行語已經被“蓋章認證”
之所以如此認定,是因為筆者注意到,“制造業”成為國務院常務會議以及多個重要部門今年“第一發布”等重磅發布的共同關鍵詞。
1月3日召開的今年首場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制造業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要用改革辦法和市場化措施,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發展動能,促進制造業穩增長。
此后,各部門政策和指引也紛紛出爐。1月4日晚,銀保監會官網發布《中國銀保監會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積極開發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科技創新的金融產品,擴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的中長期貸款投放。鼓勵保險資金通過市場化方式投資產業基金,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的支持力度;此后,銀保監會在近期召開的2020年全國銀行業保險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強化對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制造業企業金融服務,突出支持先進制造業和產業集群。
此外,“制造業”這一關鍵詞也曾出現在國務院國資委早前發布的2020年重點工作安排中。2020年國資委要重點推進裝備制造、化工產業、海工裝備、海外油氣資產等專業化整合以及煤電資源區域整合,繼續抓好煤炭等去產能工作。此外,央企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應用、集成電路、區塊鏈等領域的布局力度。
筆者認為,制造業如此受重視其實并不令人意外,因為其是我國經濟的基本盤,關系到微觀經濟細胞的方方面面。
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120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0多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約971倍,年均增長11%;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制造業大國;而今,我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不過,我國高端制造業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制造業的盈利能力也有待提升,中小制造企業融資壓力有待緩解。因此,宏觀政策的“集體發力”可以說是十分必要。
事實上,2019年,制造業也是政策面鼎力支持的行業。僅從資本市場方面來看,2019年,制造業(證監會行業)IPO融資1149.55億元,同比增長35.56%;增發融資4018.78億元,同比增長25.88%;配股融資163.61億元,同比增長53.8%;債券融資4733.83億元,同比增長41.07%。此外,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制造業。
筆者認為,在宏觀政策多維度引導并形成合力、企業自身加大研發投入的背景下,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產業整合與技術創新將是水到渠成之事,制造業的發展自然“穩了”。
338家制造業企業排隊IPO合計募資預計約2360億元
制造業企業是A股上市公司的“絕對主力”。《證券日報》記者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1月14日,A股3766家上市公司中,歸屬于制造業(證監會行業,下同)的有2368家,數量占比在62.88%,市值占比約44%,制造業大多為中小企業。
目前,排隊IPO的制造業企業也占據多數。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截至1月14日,IPO(不包括科創板)排隊名單中,275家為制造業,預計募集資金1731.37億元。科創板申報企業中,有63家為制造業,合計募集資金628.59億元。也就是說,制造業擬IPO企業合計338家,預計募資金額合計為2359.96億元。
去年,制造業IPO(包括科創板)融資1149.55億元,同比增長35.56%,其中,科創板制造業IPO融資金額,約占制造業IPO融資總金額的一半。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記者表示,目前,上市公司中制造業公司的融資渠道比較多,而且越來越通暢,呈現多樣化、便利化趨勢,資本市場的融資環境整體在不斷優化。“對于好企業,無論股權融資還是債權融資,資本市場大門都是敞開的。”
記者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發現,去年制造業再融資合計5010.21億元,同比增長34.22%。2019年以來截至1月14日,增發預案(據最新公告日統計,下同)預計募資超過4000億元,可轉債發行預案預計募資697.33億元,配股預案預計募資55.13億元。也就是說,再融資總募資規模超4750億元。
對于如何為制造業融資提供便利,董登新認為,除了證券市場的直接融資,政府可以引導成立一些產業投資基金,鼓勵私募股權基金和創投基金發展,并且鼓勵長期投資。在退出方式上,私募股權基金和創投基金的退出可以不僅僅局限于IPO,也可以通過行業縱向、橫向整合退出,探索多種退出方式。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進一步支持制造業融資,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繼續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降低制造業融資成本;第二,利用市場化手段,緩解企業信用風險,支持企業債券融資;第三,將注冊制試點推廣到創業板等板塊,可以加大資本市場對制造業的支持;第四,鼓勵銀行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式降低業務成本,改善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增加對制造業的融資。
全國GDP強市TOP20里的兩個例外
佛山和東莞,分別屬于廣佛肇和深莞惠經濟圈。作為兩個地級市,它們卻在不少榜單中闖入了“一線”的陣營。
“萬億俱樂部”的會員證,在中國仍然是眾多城市追求的一張VIP卡。只有達到這個量級,才能躋身經濟發展的一線陣容。此前除了無錫和蘇州之外,俱樂部的會員都是國家中心城市、直轄市、副省級城市或者省會城市。佛山和東莞作為地級市,行政級別比較低,相對缺少經濟資源的分配權和交通、物流等資源要素,經濟總量能躍居全國GDP強市TOP20,殊為難得。尤其特別的是,這兩座城市都是以制造業立市。
2019年以來,佛山制造業表現搶眼,前11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3%,高于全省近3個百分點。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1%,增速不斷攀升。東莞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8%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也在制造業賽道一路高歌猛進。
讀懂了佛山和東莞,你就讀懂了中國的制造業。
都是制造業立市佛山靠“修”東莞靠“聚”
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發展路徑,使得佛莞兩地形成了不同的優勢產業。“東莞塞車,全球缺貨”“有家,就有佛山造”,這兩句耳熟能詳的口號,是東莞與佛山產業特色的寫照。兩個制造業大市,有著各自鮮明的氣質。
佛山的氣質是穩健扎實。
佛山,是功夫的佛山,中國南拳發源地,習武之人超過10萬人。清末佛山一帶武館,晚飯后還要練功。夜以繼日訓練同一個動作,鍛造出佛山人沉穩低調,永不止步,追求做到極致的特質。
所以佛山的大企業往往都是經過幾十年的深耕成長起來的,一旦選定了方向,輕易不會更換賽道。埋頭在行業里不斷打拼,直至做成全國數一數二的企業。
這種氣質,使得佛山誕生了全國最大的房企碧桂園,市值最高的家電企業美的,全國最大的陶瓷企業集群,全國最大的調味品企業海天味業……
東莞制造的氣質,是敏捷機變。
在改革開放前,東莞基本上沒有制造業基礎,從太平手袋廠開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東莞及時抓住每一次機遇,短短40年高速成長為一個人口超800萬、經濟總量近9000億的“準一線”城市。
由于高度融入全球供應鏈,東莞的經濟數據也隨著世界經濟周期而起伏。1997年和2008年兩次世界金融危機期間,東莞的經濟都受到影響,但每次都能審時度勢,及時應對,重新選擇賽道,迅速重返高速增長的狀態。這種快速反應準確決策的能力,讓人看到了東莞制造業驚人的活力。
從富士康、京瓷、三星到華為,東莞引進了眾多的世界500強。其中華為對東莞制造業的帶動作用尤其大,從2005年首次投資東莞以來,華為在松山湖先后投資建設華為機器、華為大學、華為終端、華為研發實驗室等項目,還帶動了眾多華為系的企業落戶。華為不僅是東莞超級納稅大戶,而且直接提升了東莞制造業的研發能力。
就是在這樣的產業集群環境中,國內排名前三的手機品牌OPPO、vivo在東莞崛起。2018年東莞手機出貨量為3.68億臺,意味著全世界每四臺手機就有一臺來自東莞,華為、OPPO、vivo三大品牌智能手機廠商業務收入超過5062億元。
佛山靠“修”,東莞靠“聚”。
“修”的特點是眼光向內,練好內功,自強不息;“聚”的特點在于眼光向外,善于集聚經濟要素,時機成熟可以實現指數級增長。
東莞通過搭建平臺,與世界前沿5G技術、機器人、生物醫藥牽手,快速躋身全球制造業前沿;佛山則夜以繼日苦修,通過扎實馬步,成為中國家電制造絕世“武林高手”。
科技創新、聚焦品質是共同選擇
如今,佛莞都面臨著新的選擇,兩座制造業城市要繼續成長,科技創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必然的選擇。
佛莞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關鍵一步,分別選擇布局在一道灣和一片湖上。灣是佛山三龍灣,湖是東莞松山湖。
東莞松山湖起步更早,2001年就開始布局,第一次引起外界的關注就是將華為引到了松山湖。隨著全球第四套散裂中子源設備正式面向用戶開放,松山湖園區被納入廣深港澳科創走廊,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掛牌,東莞與中科院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學城,省同意將其納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東莞的科創能力,隨著松山湖不斷上升的曝光率為人所熟悉。
佛山市第十二次黨代會首次提出以“一環”沿線高端載體為節點,打造“一環創新圈”,三龍灣作為“一環創新圈”龍頭標桿,是佛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平臺和戰略抓手。佛山將投超3300億元建設三龍灣。
前不久,魯毅表示,佛山將做大做優裝備制造和泛家居2個超萬億元的產業集群,推動裝備產業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提升,并做強做精汽車及新能源、軍民融合及電子信息2個沖5000億元的產業集群,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及零配件制造發展。
同時,佛山將加快培育智能制造裝備及機器人、新材料、食品飲料、生物醫藥及大健康4個沖3000億元的產業集群。
這些藍圖能否實現,佛山的下一個10年能有多大作為,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的作用至關重要。
在高質量發展的路上,佛莞還有許多共同之處。
自2018年以來,周其仁教授連續兩年到佛山開展“品質革命”調研,深度總結佛山企業品質革命戰法。周其仁認為,品質是佛山制造的“護城河”。對卓越品質的追求,是佛山制造的DNA。
2019年以來,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市長肖亞非則在東莞、香港、北京作了多場“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推介,朝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宜居宜業高品質現代化都市目標邁進。
重金投入科技創新,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共同聚焦“品質”,是這兩座網紅城市歷盡千帆后共同的選擇。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