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www_国产区视频在线观看_99色视频_欲色av_亚洲一区电影_亚洲综合视频一区

中國制造面臨天地人三劫 工業互聯網是一把渡劫神器

來源:兔哥

點擊:1533

A+ A-

所屬頻道:新聞中心

關鍵詞:中國制造 工業互聯網

    大家好,今天又是周二,兔哥扯淡的日子。

      前幾周聊了點歷史,于是又有一些老前輩說我不務正業了——不是說好做一個安靜的工業圈網紅嗎,怎么最近不聊工業,盡扯歷史?

      對于這種質疑,我只想說一句:你特么的沒看懂我句句歷史都是在講今天工業圈那點事嗎……

      正在我為這些人的智商感到慚愧萬分的時候,看到了一篇名為《致總理的一封信——正被斬斷的創業路》。于是我想著,湊這個熱點話題,應該有助于多吸點粉——沒錯兔哥就這么現實。

      所以這周我打算跟大家聊回本行,作為一個跑過上千家制造企業的風險工業家,我的眼里,中國制造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一、中國困局

      先說現象。

      過去的這一年里,我在很多政府官員、企業家、創業者,甚至很多投資人的圈子里,都能感受到普遍彌漫的悲觀情緒——因為如今好像干什么都不賺錢了。你聽到的基本上都是壞消息:比如說外企又在撤資搬到東南亞啊,某某鋼廠又裁員十萬人啊,地方債還不上有一個大窟窿啊……等等。

      從區域經濟來看:

      東三省,兔哥的老家,經濟雪崩式的下滑,我去年底去考察了一下,沈陽市的房地產庫存居然有90個月!

      山西,河北,內蒙這些地方傳過來的,通常也不是什么好消息,不是倒閉就是裁員。

      比如上半年曾經有一個內蒙的煤老板來見我,說他有100多套房子,每套500平,但是交不起物業費,有幾十輛跑車,加不起油。

      連廣東和江浙地區,制造業的日子也不好過,就連曾經號稱“公路一堵車,全世界電腦都缺貨”的世界電子工廠東莞,現在快變成世界廣場了——很多工廠全空了。

      再看產業經濟:

      中國是一個以制造業立國的國家,但是現在很多制造業門類卻在一路下滑。

      今年年初,我參加一個內部會議的時候,一位為國家戰略做智囊的朋友給我看了一組數據,我記得好像是23年來工業增速最差的一年。

      雖然去年看起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行業好像表現還不錯,但是今年上半年也急轉直下,歇菜了。

      最后看數據:

      按國家統計局說法,2015年增長6.9%,這個數字其實很有意思,一方面國家要保7但是沒保住,說明經濟增長沒達到預期。另一方面又必須要告訴老百姓,咱們離7很近,這個成果來之不易,說明很有希望。

      所以你從6.9這個數字里就能看出來,國家數據制造局的工作真是不容易啊……

      連政府都傳遞出來的信息都是比較模糊的,我們老百姓看起來就更糊涂了。

      國內經濟學家當中彌漫的悲觀情緒就要更濃烈一些,相關的觀點我就不再重復了,我知道你在朋友圈看到的信息也足夠多。

      比如臺灣的某某教授,從我認識他開始,他就一直說不行了不行了不行了,從05年能一直說到15年,什么工業4.0之后中國制造業會被全線沖垮,什么十年后中國會成為最窮的國家……羅振宇有句名言,即使一個不走的表一天也能對兩次,說的就是這種人。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探討下原因,中國制造業到底出了什么問題,根源到底在哪里。

      你要想知道一個東西是怎么沒的,先得知道他是怎么來的。

      所以要說今天的困難,咱們還先得看看,中國制造的這個世界奇跡是怎么興盛起來的。

      我們老說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好像制造業從頭到尾繁榮了三十多年,其實根本不是這么回事。

      在這三十年里,中國制造業有一個分水嶺,就是2001年。真正的中國制造奇跡,其實是從這一年才開始的。

      二、加工貿易

      我們從前一半開始說起。

      如果你們聽過我以前講的工業文明史,工業1.0,也就是英國的工業革命,是從輕工業開始的。

      因為這個行業的產品可以直接面向市場銷售,回籠資金,投資回收期短,而且藏富于民,能夠實現持續發展。

      先是發展輕工業,然后延伸到重工業,再帶動交通運輸業,最后以工業母機的出現(用機器制造機器,比如機床)來完成整個工業革命,這是個完整的良性循環。

      可惜中國沒有能走上這條路。

      從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中國制造一直是優先發展重工業,那個時候因為意識形態的斗爭激烈,工業的發展主要出于國防考慮,重工業的投資是輕工業的9倍多。輕工業雖然也有一些進步,但是后來經歷了大躍進、文革的幾次沖擊,基本上損失殆盡,這就導致了中國的輕工業先天不足。

      所以1978年改革開放的伊始,中國制造業基本上只剩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那點家底,這也決定了我們還是得在重工業的這條老路上繼續走下去。

    當然,那個時候也有很多經濟學者提出應該要補上輕工業短板,不過當時中國最迫切的,還是老百姓餓肚子的問題,所以國家的主要精力在于推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農村“土地到戶”,工業結構問題還不是最主要的事,也就先繼續按照原有的方向做了。

      這就給中國制造埋下了一個隱患,重工業產能越來越高,但是沒有那么多需求,跟生活結合比較緊密的消費需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變得越來越大,但是卻沒有與之匹配的輕工業生產能力。所以80年代的市場,是屬于普通商品的,屬于白糖、屬于肥皂、屬于襪子的,這些普通商品都非常緊俏,因為我們只會煉鋼,造不出糖來。

      到了1988年,中央開始放松中央決定價格闖關,放開絕大多數商品價格,由市場調節,這個時候問題集中爆發出來。

      當時中國的工業制成品主要是重工業品,而且對外貿易很少,無法通過貿易把這些商品換成足夠的生活物資。國內普通商品本身生產能力本來就滿足不了需求,加上超發的貨幣不斷涌入這個市場,導致這些商品價格暴漲,人們瘋搶消費品,一度造成了80年代末的政治動蕩。

      1992年,鄧小平南巡,在南方建立開放試點,其目的就在于通過海外貿易,消化過剩的重工業品,換回所需的輕工業消費品。不過那會還處于探索階段,總體思路還不是特別清晰,摸著石頭過河,經濟忽冷忽熱。1997年始于泰國的經濟危機,不僅重創了韓國(細節見我前三周的文章),還讓我們外貿出口增幅從前一年的20%猛跌至0.5%,大批的產業工人在那個階段變為了下崗工人。

      從1978一直到2000年,雖然中國制造的增長率看起來也不低,但這些都是因為咱們在文革那十年里自己折騰自己,導致基礎太差了。這就相當于班上倒數第一名突然開始學習了,雖然名次也有些許提高,但也算不得什么奇跡,不過就是補上原本的功課而已。

      真正的奇跡是從2001年開始的,因為這一年,中國加入了WTO。

      幾乎在一瞬間,全球的廣闊市場對中國打開了,我們終于可以通過國際市場的全球協作來解決自己產業結構的問題。

      不過這個時候,咱們一沒錢,二沒技術,自己生產的產品也不行,出口沒人要,所以我們只能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夾縫中的定位——“加工貿易”。

      中國制造奇跡的真相,就是加工貿易的崛起,我們今天所有的問題,都是由當年這個全球定位衍生和畸變出來的。

      當時的中國在這方面有先天的優勢:一是人多(勞動力充足);二是人窮(勞動力便宜);三是人傻(能加班,聽領導的話,好欺負);四是有大哥帶(靠承接發達國家轉移來的加工貿易起家的亞洲四小龍,兩個都是我們親戚,語言文化相近)。

      中國先是從語言文化相近的港臺挖墻腳招商引資,很快就開始直接從日本承接加工服務,再后來歐美各國也開始在中國建廠生產,中國制造業自此騰飛,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跡。

      按照當年日韓和港臺的發展經驗,以加工貿易起步,慢慢的獲得技術能力后,應該可以直接邁入制造強國之列,這也算是一條弱國發展的慣例。

      可奇怪的是,我們變得越來越大,直到成為世界工廠,卻一直沒有跨過強國這一步,這是為什么呢?還有,當前這個時間點,我們中國制造的困境到底從何而來?

      這里面有兩個原因。

      三、內外夾攻

      先看外部原因。

      如果把人類歷史分為兩個部分的話,可以以工業3.0(自動化&信息化)為界,因為它真正實現了大規模生產。

    在此之前,整個社會一直在解決的問題是“生產不足”;在此之后,社會面臨的新問題就是,“需求不足”。

      注意,“需求”和“需要”是兩個東西。人的需要就是欲望,它像海水,喝得越多越覺得口渴,是永遠不會被滿足。但是需求不是這樣,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才是需求。比如兔哥想住三千平的豪華別墅,這個是我的“需要”。但是我只有50萬銀行存款,在北京只能買個廁所,我的“需求”就只是一個廁所那么大。

      今天的世界,一個國家有兩種核心能力。

      一個是生產產品的能力,比如中國;另一個是創造需求的能力,比如美國。

      生產產品的能力,意味著規模化和低成本驅動,比如富士康上百萬的員工,需求是確定的,只要有圖紙什么都能做出來;

      而創造需求的能力,意味著顛覆和創新驅動,比如蘋果的智能手機,明明只能打電話的手機,有了蘋果Iphone之后,居然還能用來打車、叫外賣,這就創造了新需求。

      自中國加入WTO以來,中美在國際分工上的關系,就是一個只負責生產,一個只負責消費。中國人只干活不享受,老百姓過著機器一樣的生活,掙的錢全借給美國;美國人不干多少活卻能高消費,借中國人的錢花,但是這個需求也是偽需求,因為美國人沒錢,是靠欠一屁股債消費的。

      這個關系,看起來是個最佳拍檔,但是卻違反了經濟學創造財富的根本,就是交換。

      理想的狀態下,中國輸出產品給美國,滿足美國民眾的需求;美國輸出科技、創意和金融這些服務業給中國,滿足中國民眾的需求。這樣雙方都能通過交換持續獲得財富,雙方也能互相滿足對方的需求。

      當然,總體說起來,還是美國略占便宜,因為工業污染永遠在咱們這,這也是為什么WTO談判時,美國堅持要我們開放服務業的原因。

      WTO談判時,其實我們比美國著急,因為當時的中國已經陷入了非常嚴重的產業結構危機當中,如果不盡快解決,可能又會釀成一次政治危機。所以為了盡快解決國內產業結構嚴重失衡的問題,代表團當時勉強答應了很多霸王條款,主要就是服務業市場的開放。

      雖然當時勉強答應了,但是回來一研究,發現咱們吃虧太多,所以我們就發揮了中國特色的智慧——找空子,不認賬。

      當年袁世凱對日本的《二十一條》就是這么干的,先答應著請你日本人當顧問,然后顧與不顧,問與不問都在我;先答應著允許日本人買房子定居,然后密電張作霖,誰敢賣房子給日本人,殺。

      這方法一回生兩回熟,所以我們用了很多文字游戲,總體來說,服務市場的開放這些年基本是沒有執行到位的——金融、醫療這些市場都沒有徹底開放,美國的服務貿易也沒有成功打入中國。其實我覺得這也沒什么錯誤,弱國圖存之道,就是得臉皮厚點,目標永遠比手段重要。

      要命的是不開放的結果。

      加入WTO的這段時間里,因為服務貿易被人為切斷,雙方幾乎只有產品貿易。

      一個單方面給,一個單方面花,中美間的貿易是極度不平衡的。

      結果就是這個模式運行了十五年后,只負責生產的中國,產能過剩嚴重,只負責消費的美國,經濟嚴重空心化。而且美國的服務貿易輸入不進來,他的高技術和管理方法我們也就學不到,只能繼續做加工貿易,賣東西給他。

      中國人如果不把錢借給美國人讓他們不斷的消費,中國經濟就會崩潰。

      美國人如果不跟中國借錢讓我們不斷壓低成本擴大規模,美國的生活水平就會崩潰。

      這好像不是在互惠,是互毀……

      所以,美國人決定不玩了!

      奧巴馬公開發表講話,說中國人一直在“搭美國的便車”。就是說中國一直在利用美國的需求發展工業,卻不給美國提供需求。

      接下來美國人出臺了三板斧,要斬斷這段跟我們持續了快20年的“婚姻”:

      一方面推動自己的再工業化,通過“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吸引制造業回流;

    另一方面繞過WTO,搞了TPP,專門把中國屏蔽在外,不讓中國的生產能力再享受美國的需求。

      第三,就是美聯儲加息,回收全球流動性,引發人民幣兌換美元的風潮,不再讓我們利用低成本的美元發展經濟。

      以后別再跟兔哥說什么美國的自由民主,在我眼里,丫就是一個先富起來的土地主,打著正義的旗號,不給其他兄弟活路。

      這個時候,中國制造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頂峰,但是需求被美國攔腰斬斷,結果就像一個高聳入云的大廈被斷了根基,頭重腳輕搖搖欲墜,整個制造業就面臨了巨大的壓力和系統性風險。

      再看我們內部原因。

      一個產品的好壞,主要有幾個評價指標:創意、技術、物美、價廉。

      因為我們國家的定位就是加工貿易,產品和技術都是人家制定好的,所以創意和技術基本先天就與中國制造無關,于是我們只能拼物美價廉。

      你還別悲觀,其實日本韓國,甚至德國最初都經歷了這個過程。先靠物美價廉獲得市場,通過規模化擊敗競爭對手,然后再開始專心搞創意和技術,建立壁壘。中國制造走這條路,也沒什么問題。

      問題在于,物美價廉在中國其實根本實現不了。

      產品的價格=制造總成本+稅費+利潤

      我們先假設中國制造的產品和國外產品是同等質量的,來看一下價格是怎么樣的。

      我們先看稅收,中國的生產稅收有兩個特點。

      第一個是綜合稅率高。

      2014年,中國生產稅比例為15.64%,比瑞士2.6%的水平高出13個百分點,和日本8.41%、美國6.6%也有很大的差距。這意味著中國企業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支出的稅金要比競爭對手高得多,這還不算各個部門征收的各種費用,如果加上這個綜合稅費率要更高。

      第二個是征收環節的差異。

      歐美國家大多是對利潤征稅,而我們是對流轉征稅。也就是說,歐美企業做生意賺了錢才交稅,而中國企業只要有經營行為,不管最終是盈利是虧損,都跑不了要交稅。我們實行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是為了保證充足的稅源,利潤肯可能會有人作假,但是只要有交易就得交增值稅,這個你是逃不掉的。這也是為什么中國稅收這些年能夠做到穩步增長,養活了世界最大的政府體系,但是這個問題在于客觀上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尤其是中小企業創業初期的負擔。

      

      綜合這兩個特點,中國企業稅收負擔是比較重的,那么如果我們要做到跟別人的價格一致,又要維持跟別人一樣的利潤,就必須要把制造總成本做的比別人低。

      制造總成本=生產成本+物流成本+倉儲成本

      其中生產成本主要取決于生產要素的成本,也就是土地、資本和勞動力要素。

      這里要注意,生產要素是一個經濟學概念,跟我們理解的生產條件是不一樣的,也是不包含原材料的,具體概念可以查閱《宏觀經濟學》或者百度之。

      從生產要素來看,中國的土地和資本并沒有真正市場化,還是由政府統一壟斷定價的。所以中國的土地價格是比市場價格高的,這個好懂,看房價就明白了。金融市場也沒有完全放開,所以中國的融資成本也比別人高,你看各種P2P雨后春筍一般出現,就是因為原本封閉的金融系統融資的隱性成本太高,這個利潤才能支撐一個新生的業態。

      改革開放三十年里,我們真正完全放開的,其實只有勞動力要素,也就是人可以自由選擇工作了。其他的要素幾乎都沒有開放,價格和供應都是壟斷的,所以只有在人力這個部分,中國是有成本優勢的。

      但是由于這些年包括房產在內的資產價格不斷被推高,加上新勞動法和年輕一代人權意識的覺醒,這個人力成本的優勢在迅速消退。

      這個消退的速度是怎么樣的呢?

      90后的人口數量,只有80后的一半,就是這種斷崖式的下滑,導致我們唯一占優勢的人力成本也沒有了。

      再看物流成本,涉及過路費,油費等等,這些仍然是壟斷的生產要素,沒有開放,價格也很高。

      最后是倉儲成本,這個基本就是土地成本傳導過來的,自然也低不了。

      所以算來算去,生產同等質量的產品,中國制造的成本是要比國外高很多的。那么想維持價格的競爭力,就只有無限制的降低利潤,這就導致了兩個中國制造的夢魘:

      第一,中國制造雖然銷量很大,但是利潤非常低,企業沒有能力進行研發和升級投入,基本上都處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哪個行業熱就一窩蜂干哪個,不會做長遠規劃。

      我們今天說工業4.0端到端的集成,研發、設計、生產的協同,之所以對中國企業沒什么吸引力,就是因為大多數中國制造企業根本就沒有研發部門,即使有,也是掛羊頭賣狗肉,干的大多根本不是研發的事情。

      比如我曾經去過國內某家非常知名的食品企業,它的研發部每天就只干一件事,去超市找別人的產品,然后按照包裝后面代工廠的名字,找過去,要求對方幫自己貼牌生產一模一樣的產品,這能叫研發嗎?最多算批發。

      第二,企業家也不傻,降低利潤意味著少賺錢,他們也不干,但是生產同樣質量的產品,成本又比別人高。所以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偷工減料,或者在產品質量上做文章,或者在生產過程的環保成本上做文章。中國沒有工匠精神,產品質量差,生產過程污染重,背后就是這個制度原因。

      生產要素的高度壟斷,以及不合理的稅收制度,這都導致了中國制造物不美價不廉,是中國制造目前陷入困境的主要內部原因。

      修仙渡劫

      針對這樣的內外部環境,我們的對策是兩個。

      一個是中國制造2025。

      這份文件里面不像德國把互聯互通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提質增效”放在了第一位,其實就是要解決中國制造物不美價不廉的問題。可惜中國制造2025的推動單位是工信部,這個部門雖然是一個大部,可它是不管生產要素的價格的,土地成本、金融成本、物流成本、倉儲成本,哪樣都不歸工信部管。說白了,它搖旗吶喊的職權有,動手干事的職權沒有,所以無論使多大勁,打不在癥結上,成果必然有限。

      另一個就是供給側改革。

      很多人把供給側改革理解為個性化定制,要生產貼近客戶需求的產品,這也不能說是錯的,但是淺了。

      央行行長周小川曾說,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要“消除價格扭曲”。

      什么叫“價格扭曲”呢?

      周行長說的比較隱晦,其實就是因為壟斷而被人為推高的生產要素價格,以及流轉稅的稅收方式等等。正是這些東西扭曲了中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在供給和需求之間打了個結,導致中國始終跨不進制造強國的門檻。

      所以供給側改革,指的并不是企業對客戶的供給改革,那個是中國制造2025的任務。真正的供給側改革改的,是生產要素的供給,是中央政府意識到了,必須要再放開一部分生產要素的壟斷,只有這樣,才能降低制造業成本,恢復中國制造的競爭力。

      綜合內外兩個原因,中國制造的確面臨一個最困難的時刻。當然這也是一個歷史的機遇,內外交困逼迫我們放開生產要素的壟斷,同時停止無限制依賴擴大規模的生產方式,而這兩個變化都將釋放出巨大的紅利。

      工業互聯網投資等的,不是高新科技,而是這個歷史性的紅利。

      所以我無限看到中國未來的經濟,因為我們只放開了勞動力一個要素,就換來了數十年的繁榮,政府手里能用的牌還遠遠沒有打完,就看它什么時候怎么放了。

      而中國制造2025和供給側改革的交集,其實就是工業互聯網,

      請注意,我說的是“工業互聯網”,不是“工業4.0”。

      因為我一直認為美國工業互聯網的靠譜指數是遠高于德國工業4.0的:

      一個是改自己的產品就行,另一個需要先忽悠客戶改他的生產線。

      一個給你算的都是經濟賬,比如GE一直是在講用了智能產品可以節省多少設備維護費用,另一個跟你打理念牌,大談趨勢效率但是從來不跟你講投資回收期。

      高下立判,還有啥可說的呢。

      未來中國制造企業將分層:

      一流制造企業始終關注自己產品的顛覆性,要做工業互聯網,創造新的“服務工業”市場,建立從0到1的壟斷;

      二流制造企業關心生產效率和靈活性,上工業4.0,提高在老市場的競爭力,依靠從1到N的效率,能多活幾年;

      三流制造企業搞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去吧,上個MES然后把名換成“CPS”或者“云平臺”之類的就行,去工信口疏通疏通關系可以騙點補貼。

      工業互聯網這一關對于中國制造來說,就是一次修真者面對的“三劫”:

      天劫,全球生產力停滯,以及美國對中國的圍堵。

      地劫,生產要素的壟斷,還有高稅收導致不完全的市場經濟。

      人劫,長期加工貿易導致制造業從業人員思維的僵化,以及落后的制造業文化體系。

      此三劫,乃中國制造命數使然,不過則滅,過,則問鼎天下。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聲明:除特別說明之外,新聞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蜜臀 | 成人夜晚看av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噜噜 | 在线观看国产一级片 | 日韩一区二区不卡 | 97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软件 | 欧美专区在线 | 色片免费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 日本在线视频观看 | 91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 中文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av一区 | 在线免费看黄视频 |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添 | 综合色播 | www.五月婷婷 | 人人澡人人射 | 欧美精品在线看 | 清纯唯美亚洲综合 | 国产一级黄片毛片 | 人人干在线视频 | 欧美性生活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自拍av | 久久99国产伦子精品免费 | 成人一级片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 五月婷婷在线视频观看 | 日韩高清一区二区 | 麻豆成人在线 | 欧美一区二区大片 | 久久伊人精品视频 | 久久久综合色 | 国产黄色一级片 |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免费黄网址 | 日韩欧美精品在线 | 欧美一区成人 | 夜夜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