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都市化、人口變化、氣候遷移等因素給制造業帶來了新的挑戰,主要概括下來有:全球化競爭、產品生命周期縮短、需求多樣化、人工成本增加、材料成本上升、能源不確定性。制造業企業應該做好的準備需要了解客戶需求的制造、需要彈性化的制造、提高效率、提高質量、節省能源,才能在競爭中存活下來。
中國大陸制造業同時又面臨內外夾擊的挑戰:對內勞動成本增加、工人要求提高、工作環境需要改善等,對外發達國家先進的制造技術和新興的勞動市場如,越南、印度等。
面對制造業的新挑戰,各個國家和區域都采取了一些措施,
美國,2011年推出“AMP計劃”,藉此重新取得領先地位。
德國,2012年推動“工業4.0計劃”,藉此維持競爭優勢。
日本,2013年提出“日本產業重振計劃”,透過設備和研發促投重振制造業。
韓國,2014年提出“制造界創新3.0策略”,協助中小企業建立智慧化與優化稱產程序。
中國大陸,2015年宣布“中國制造2025”,力曾從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
臺灣,2015年提出“生產力4.0”重點產業;電子信息、機械設備、金屬運具、紡織、食品
我們可以感覺到,各區域提出之對策共同點:
1.導入智能自動化技術,優化生產流程,達到節省能源與成本,提高產品質量。
2.強調機器人應用技術。
機器人又有哪些分類?水平關節式機器人SCARARobot、串聯式關節機器人、并聯式機器人、直交式機器人、圓柱形機器人。由機器人組成的現代生產線與傳統生產線比有彈性高,組成較簡單,方便再利用的優點。
機器人我們會走向人機協同的趨勢。工業機器人已經走向產業化,服務機器人才剛剛起步。人機協作會有很大優點:相對較低的成本和快速的投資回報
傳統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FANUC、YASKAWA、KUKA、ABB正統治了大部分工業市場,他們的成功有幾個共同的點:
1.每一家把機器人不僅當商品用,最重要的是把機器人當user,為重復化的學習提供基礎。
2.此四家分屬日本、德國及瑞典/瑞士,本國即擁有很強的汽車工業支撐機器人發展銷售的出海口。
3.四大品牌均從自己的自動化開始機器人的發展與應用,透過社內自動化應用得到改進依據及應用經驗使得產品可以不斷精進。
4.各國原就具備有高水平的機械工業技術,機電控制技術等基礎技術及關鍵零組件支撐。
展望中國工業機器人的未來:我們可以感到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正在夸大,但也面臨著巨大挑戰,比如技術專利多已被注冊、關鍵零組件掌握在日德等廠商手上、缺乏應用經驗及系統整合能力、先進大廠的降階競爭。在發展道路上是往歐美日產品定位移動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且短時間內難以達成。那么對于我們來說,我們不僅要努力,更要借力使力讓自己發展更快,同時也要跳出原來工業框架,走出創業者自己的路。最終的勝利者應該是屬于那些滿足終端客戶的差異化需求!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