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上下正全力以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筆者認為,當前還要更加關注短期的食物供應和長期的食物安全問題。疫情之下,總的判斷是,食物供應短期問題不大,但中長期的食物安全問題需要警惕。
根據國際經驗,重大疫情發生會給食物安全帶來嚴重影響。中國的SARS、西非國家的埃博拉、德國的馬爾堡病毒等疫情,其暴發期間及結束之后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食物供應短缺、食品價格上漲、食物獲取困難、營養不良人口增加等食物安全問題。根據世界銀行報告,2014 年埃博拉病毒暴發后,幾內亞、利比亞和塞拉利昂等地區的大米價格上漲了30%,利比亞的木薯價格更是上漲了150%。
疫情暴發影響食物安全的主要原因包括:物流受阻加之恐慌性搶購,導致短期性食品價格快速上漲;生產資料和農產品流通受阻,導致產業鏈和供應鏈斷裂,將長期影響農產品生產和供給;人員就業受阻,導致收入下降,影響食品購買能力,特別是弱勢群體的營養健康受到影響。
過去幾周,我國食品市場表現基本平穩,預計這一趨勢仍將持續。由于目前消費的產品是節前疫情全面暴發前生產的,為應對春節假期,前期生產充足,流通企業儲備充分,因此疫情帶來的物流不暢并沒有給食物價格帶來顯著影響。糧油等大宗耐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蔬菜、水果、肉、蛋等生鮮產品價格有小幅上漲。
不過,由于供應鏈受阻,疫情對畜產品生產影響較大,預期一季度后市場將出現較大波動。疫情防控措施對物資和人員流動產生了較大影響。隨著春節假期結束,一些農業企業已經出現了生產資料缺乏、產品運輸困難和人員復工不足等問題。這種情況若長期持續將給下一階段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
目前來看,養殖業受到的影響最為顯著,特別是畜禽養殖受到的沖擊最大。據中國農業大學對企業的調查,用于飼料的玉米價格上漲幅度已經超過了100 元/噸,即便如此,養殖企業的飼料庫存也僅能維持3~4 天用量。
此外,由于活禽交易受限,一些企業的商品活禽無法出欄,雛苗無法銷售,致使雞苗活埋和雞鴨悶棚現象發生。受此影響,養殖戶補欄積極性差。據行業估計,雞苗和鴨苗的市場投入量下降了約50%,若按照40天的出欄周期計算,一季度后市場供應量將明顯下降。加之非洲豬瘟帶來的影響仍在持續,屆時肉類供求矛盾可能凸顯。
春耕開始,疫情長期持續將對糧棉油糖等大宗作物生產造成影響。疫情是否對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的購買和投入造成影響,需要持續關注。若糧食生產受到影響,則對整個食物安全的影響是巨大的。
當前,疫情已在韓國、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多國傳播,由于缺少勞動力、市民恐慌、港口裝運受限,乃至啟動貿易壁壘等原因,一些國家可能會限制農產品的進出口,從而對全球食物貿易體系造成沖擊,甚至導致全世界農產品貿易鏈條的中斷。
如何應對疫情對食物安全的影響,國際社會對此已經形成了一些共識。我國在應對SARS 方面也有自己的經驗。結合當前國情,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加強市場信息監測與發布,合理引導預期。市場信息透明有助于進行宏觀調控和消除消費者的恐慌情緒,并能夠引導農戶合理安排生產。要對不同地區的農產品價格進行高頻跟蹤,并及時發布,特別是加強湖北武漢的市場監測。
強化市場監管,確保市場平穩有序運行。嚴厲打擊囤貨惜售、哄抬物價、以次充好等擾亂市場秩序行為,避免農產品哄搶現象;有計劃地做好農產品的儲備和調運工作,保障市場供應,穩定居民消費預期;嚴格把控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質量監管,確保非常時期的食品質量安全;加大政策督導,確保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和食物市場供應的各項措施能夠切實執行到位,保障產業鏈不斷裂。
出臺支持政策,加大疫情期間對生產主體的支持力度。加大融資支持,做到涉農企業信貸余額不下降,確保融資成本下降;減輕企業負擔,適當減免養殖企業稅收或延期繳納稅款,減免農業企業租金,緩繳社會保險費等;適當考慮對農業生產主體給予臨時補貼。
保障貿易渠道暢通,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穩定食物供求。疫情時期若利用農產品作為貿易反制措施將會令我國非常被動,因此要謹防貿易摩擦發生。我國可考慮降低對畜產品生產有重要影響的大宗農產品進口關稅,同時,適時、適度加大畜產品進口以保障國內供給,穩定畜產品價格。
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鞏固脫貧成效。國際經驗表明,在面對疫情時,弱勢群體和低收入人群的食物消費更容易受到沖擊。因此,要重點關注,避免營養不良人口和貧困人口增加,影響脫貧攻堅進程。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