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新增病例超過中國新增病例,病毒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蔓延,對各國公眾來說,口罩是防護的重要工具,但卻面臨著緊缺、斷貨和價格飛漲的問題。
中國,口罩仍然十分短缺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我們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捐出部分口罩,中國的口罩也仍然處于短缺狀態。
按照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我國法人單位和個人經營戶合計就業人口達5.33億人,這意味著每天至少需要5.33億只口罩。
也有專業人士算了一筆賬:在中國14.05億總人口中,排除非必要口罩消耗人群,占比70.17%的、在15-64歲之間的9.86億人,是口罩消耗量的主力軍,這些人群再進一步細化,減去可不出門的在校高中生、大學生等學生人群以及退休人群, 出于工作和生存養家等原因存在需要出門戴口罩的人數實際上為5.5億 ,與上文數字基本重合。
因此,如果每人每天1只的話,中國口罩的日需求量約為5.5億只;如果每人兩天1只的話,中國口罩的日需求量約為2.25億只。
因此, 口罩日產能首先要達到2.25億只-5.5億只才能先確保企業復工的口罩需求,之后日產能還要逐漸提高至5.25億-8.5億只,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也就是說,如果在疫情期間全面實現復工復學,口罩需求量應在5.25億-8.5億只之間。
據國家發改委27日披露的消息,2月25日我國醫用口罩日產能達到3212萬只,日產量達到3028萬只,包括普通口罩、醫用口罩、醫用N95口罩在內,全國口罩日產能達到7285萬只,日產量達到7619萬只。
雖然推動口罩復工復產,改造生產線,但日產量7619萬與需求量5.25-8.5億只仍然形成了巨大的供需失衡。
抗擊疫情是一個長期戰,口罩短缺也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原料緊缺,但全球都在等中國爆發產能
某種程度上,因為疫情前,中國正常口罩日產能是2000萬,占全球的50%。再加上疫情前期,全世界的華人早就買了大批口罩送至國內,目前全世界的庫存處在非常低的水平。
與其指望國外的產能,不如相信中國制造業的強大實力。目前,世界范圍內面臨“口罩荒”。可以說,全球都在等待中國爆發產能。中泰證券表示,從需求端看,海外疫情滯后于中國,目前處于爆發早期,疫情嚴重地區口罩脫銷。從全球口罩限購和價格飛漲來看,口罩需求急劇增加, 從供給端來看,為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和增加對外出口,國內還需持續增加口罩產能。
但目前,國內企業也面臨著原料緊缺,漲價的困境,產能的“爆發”不知何時到來。
口罩生產之難 材料漲價10倍之多
目前,企業在滿負荷生產的同時,也承擔著成本翻倍的壓力: “熔噴布價格漲了10倍,耳帶價格漲了5倍多。 ”部分口罩廠有機器、有工人,但缺少熔噴布,承受了較大的壓力。
簡單來說,熔噴布是醫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生產的重要材料,是口罩的“心臟”。 但熔噴布一路猛漲,一“布”難求,有口罩廠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 “從過年前就已經開始漲了,以前一般都是2萬一噸,年前開始一路猛漲,現在有的最高已經賣到30多萬了。 ”
飆升的成本,直接反映到終端消費者的價格上。“攤下來,每個至少要漲一塊錢。”
上游的原材料不足,但中小企業卻還是一窩蜂涌進下游,開始大量鋪設生產線,對此趨勢,業內人士表示擔憂:“物料不夠,保證不了生產,(這些設備)就相當于一堆廢鐵。”
至于早先在網絡爆紅的五菱、比亞迪、富士康這類大型企業,不僅現金儲備能力強,就算沒有疫情,員工日常也有對口罩的需求。搭建口罩生產線,無非相當于外購轉自造。反映到財務報表上,原本的費用項還可以計為資產項,成本反而降低了。
廣東、江蘇、江西等多個省份的復工率已經超過70%,而隨著各地的口罩及輔料生產企業陸續復工,廣汽集團、富士康、比亞迪等跨界加入口罩生產大軍之后,2月底我國口罩產能有望擴大至1.2億只/日,正填補短期口罩供應的部分缺口。
一方面,在需求與擴能并行的當前,原材料、配件、口罩機仍出現短缺并制約著口罩生產與時間“賽跑”的效率,有的企業正另辟蹊徑研發納米纖維膜替代熔噴布,解決材料短缺問題;另一方面,行業觀察人士則提出口罩擴能在疫情過后是否出現產能過剩的擔憂。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在近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疫情過后富余的產量,政府將進行收儲。只要符合標準,企業可以開足馬力組織生產。”
與此同時,多國出現疫情對口罩的需要亦打消了部分生產企業的擔憂,甚至表示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前提下,正在密切關注并考慮未來的出口機會。時下,一場供銷與倒逼企業潛能激發的博弈正在上演,未來的市場被業界視為優質口罩的“舞臺”。
(審核編輯: KEEP)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