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人工智能時代,自動化時代,機器人是否可以代替人類呢?人類可以放手一切嗎?
近日,一臺身上貼有“醫療專用”的白色機器人閃爍著藍光,緩緩在雷神山醫院的病區走廊內內移動,雷神山機器人上崗了。該機器人身高1.5米,進退轉彎自如,可以全自動完成病區消毒、醫療物品配送等工作,減輕醫護人員工作負擔的同時還減小交叉感染的風險。
據了解,該機器人搭載的消毒箱頂部共有7個噴頭,不停地噴出霧化消毒液。噴霧消毒結束后,機器人駛回準備區,自動換上裝有藥品、醫療器械等物品的配送箱,每到一個護士站,機器人自動停下,醫護人員打開配送箱上的小柜門,拿出所需的醫療用品。
而在前段時間,無人機消毒還處于全國熱點,無人機攜帶消毒液不斷在空中噴灑,從而實現大范圍、快速消毒。在這些科技的背后,則是物聯網時代的具體表現。
物聯網時代下的機器人
機器人這一名詞出現了已經很久,但以往的機器人并非如今的機器人——以往機器人輸入的通常是較為簡單的數據,從而實現動作及操作。
而對于物聯網時代的機器人而言,該機器人的數據接收量得到全面的提升——聲音、視覺、后端數據、加速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數據,對這類數據進行集中分析后,從而操控電機、LED、麥克風等設備,從而讓機器擬人化。
在這一過程中,基于物聯網平臺的機器人,可以在統一的指揮下,從而實現更為快捷和有效的行為,讓用戶可以安心的把各類活動及任務交給機器人處理。
但人們真的可以放心交給機器人去做這些事情嗎?
1978年9月6日,日本廣島一家工廠的切割機器人在切鋼板時,突然發生異常,將一名值班工人當作鋼板操作,這是世界上第一宗機器人殺人事件。
1981年7月4日,日本川崎重工業公司明石工廠的一名修理工人,無意中觸動了機器人的啟動鈕,這個加工齒輪的機器人立即工作起來,把那個工人當成齒輪夾起,放在加工臺上砸成了肉餅。
1982年夏天,一名英國女工在測試工業機器人的電池時,機器人突然啟動,把女工的手臂折成兩段。
1989年,前蘇聯國際象棋冠軍古德柯夫和機器人對弈,古德柯夫連勝3局,十分得意地宣稱機器人的智力是斗不過人類的,悲劇突然發生了!老羞成怒的機器人向金屬棋盤釋放了高強度電流,恰巧古德柯夫的手正怡然自得地放在棋盤上,在眾目睽睽之下,一代國際象棋大師死于非命。
2015年,德國大眾工廠發生“機器人殺人事件”,最終發現事故原因是安裝機器人和機器臂的專業人士,在工作期間違反了安全規定。
2016年,深圳高交會上發生“全國首例機器人傷人事件”,名叫“小胖”的機器人突發故障“殺傷力爆棚”,在沒有指令的情況下自行打砸展臺玻璃、砸傷路人,一位路人全身多處劃傷后被擔架抬走。不過隨后,涉事企業澄清,事故原因是工作人員的誤操作。
在這一件件觸目驚心的背后,則是人們對機器人運行過程中突發問題的不確定性。如何在確保人類安全的情況下,保證機器人能有效的運作,目前最佳的解決方案則是“紅色按鈕”——緊急停機。
未來機器人要如何發展,目前尚未確定,但不可否認的是,擬人化是其最終的目的,但對于科研人員來說,確保機器人不會對人類產生危險,這才是最為重要的關鍵點。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