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4日,Brahima Coulibaly和Karim Foda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官網刊文,分析了全球制造業的未來,提出了幾個鮮明的觀點:1.“比較優勢”將發生轉移,中等收入國家尤其是許多亞洲新興經濟體,將有能力在日益以技術為主導的制造業中發展比較優勢;2.全球制造業將從業務外包向業務回流發展,即發達國家將會逐漸收回已外包的制造業務;3.制造業的服務化程度將明顯提升;4.制造工作的機械化和技能勞動力需求和水平將提升;5.發展中國家仍存在很多發展機會。文章具體內容如下:
當今迅速發展的制造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先進機器人技術和“物聯網”(它們通常被稱為“工業4.0”技術),有望重塑全球制造業格局,這對制造業在經濟結構轉型、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中的傳統作用產生了重要影響。
正如他們在剛剛出版的《時代變化中的增長》一書中所探討的那樣,技術正在改變驅動競爭力的比較優勢。隨著常規的低技能任務越來越自動化,發展中國家在低技能、低勞動力成本生產中的比較優勢正處于危險之中。新技術對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人們提高生產資本的強度,提高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并需要強大的數字基礎設施和制造商競爭力的完備性。當前已擁有或正在積極投資未來技能、資本和基礎設施的國家,將在未來幾年內主導全球制造業。
1.比較優勢的轉移
在這些不斷變化的成功前提條件中,當今的北美、歐洲和東亞的全球制造中心處于領先地位,非洲和其他地區的低收入國家處于落后地位,最明顯的是互聯網訪問和數字化水平。中等收入國家尤其是許多亞洲新興經濟體,將有能力在日益以技術為主導的制造業中發展比較優勢,正如它們在關鍵競爭力因素上的相對較高得分以及不斷增長的國內供應鏈和消費市場所表明的那樣。美國,歐洲和東亞已經在全球制造業中占據主導地位,它們在機器人技術和其他工業4.0技術上進行了最大的投資,從而提高了將制造活動進一步集中在這些樞紐地區的前景。2017年,約75%的機器人銷售集中在中國,韓國,德國,日本和美國。中國和美國在人工智能及其在制造業中的部署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并且與西歐一起占了物聯網技術投資的大部分。
2.從業務外包到業務回流
技術在提高當今制造業中心的生產率并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工資上漲的同時,還降低了資本成本并減緩了將生產轉移到低薪國家的需求。實際上,全球制造業生產向某些發達經濟體轉移的趨勢正在出現。除了不斷變化的勞動力和資本成本動態之外,其他因素(如與消費者的接近程度,熟練勞動力的供應以及生態系統的協同作用)也起了推動業務回流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業務回流的步伐仍然很慢,但是技術進步的本質,對高技能工人的需求不斷增加以及日益復雜的消費者口味為業務回流的步伐加快提供了潛力。此外,隨著制造任務自動化的提升加之自身勞動力成本的上漲,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中心中國向其他經濟體削減低技能任務的預期可能不會發生。全球價值鏈(GVC)的增長已經隨著國家內部勞動力分布份額的提升而停滯。同時,隨著新技術對成功參與競爭所需要的標準、技能和基礎設施的提升,全球價值鏈的參與門檻正在提高。
3.制造業服務化
自1970年代以來,制造業產出在世界總產出中所占的份額一直呈下降趨勢。這種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在發達經濟體中,制造業增加值增長的前景更強,服務業貢獻的增加可能會使制造業在GDP中所占的份額不斷上升。在發展中經濟體中,制造業的最高份額在GDP中的份額可能會繼續下降,因為技術侵蝕了其在低人工成本生產中的比較優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顯示,1995年至2011年間,服務投入在制造業總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在各個國家之間平均增加了約6個百分點。在價值鏈的前端,產品設計,軟件開發和研發等服務在總增值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在價值鏈的另一端,后期制作的“嵌入式服務”(例如智能手機或客戶和產品服務等制成品的應用程序和附加服務)正在為制成品帶來更大的增值。總而言之,生產前和生產后活動的增加值增加可以降低中值鏈生產階段的相對,而發展中國家通常在其中找到全球價值鏈的切入點。
4.制造工作的機械化和技能勞動力
自197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制造業中的總就業份額也呈下降趨勢。這種趨勢將繼續下去,包括那些準備從事制造業增值活動的國家。工業4.0技術的日益普及將提高制造業的生產率,但可能會對其勞動力份額造成下行壓力。
技術進步的技能偏向和增加的生產資本強度將繼續減少對技能水平較低的工人的需求,使就業市場兩極化,并加劇收入不平等。
如果以歷史為指導,未來將出現對勞動力和不可預見的職業的新需求。隨著技術變革和自動化重塑對勞動力的需求,特別是在制造業和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其他行業,對新任務以及不同和更高水平的技能的需求可能會增長。
5.發展中國家仍有很多機會
并非所有的全球趨勢都表明發展中國家發展制造業的能力下降,但是上升空間將更加有限,并且需要對技能和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
首先,未來的工業化機會仍然存在。發展中國家中產階級的崛起可能會導致制造商更靠近快速增長的消費市場。最新估計表明,到2030年,全球中產階級人口將超過20億,其中大多數將在發展中國家。
其次,最近的研究確定了制造業以外的一組行業,這些行業具有制造業的可交易性和較高的生產率特征,并且具有產生增長和就業的廣闊空間。這些“沒有煙囪的行業”包括園藝、農產品加工業、旅游業以及一些基于ICT的服務等。這些行業已經在非洲驅動著結構性變化的模式,這與以制造業為主導的東亞轉型不同。例如,在1998年至2015年期間,該地區的服務出口增長速度是其商品出口的六倍多。肯尼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和南非的ICT服務行業蓬勃發展。旅游業是盧旺達最大的單一出口活動,約占出口總額的30%。埃塞俄比亞、加納、肯尼亞和塞內加爾都積極參與全球園藝價值鏈,埃塞俄比亞現已成為該領域的全球參與者。
因此,這些行業有可能根據發展制定出結構轉型和增長的戰略。像傳統制造業一樣,這些無煙囪行業受益于技術變革,規模經濟和集聚。但是,有利的選擇不在傳統制造業和沒有煙囪的行業之間進行。發展中國家應基于有機會的傳統制造業以及沒有“煙囪”的行業采取多面性經濟發展方式。
對于所有經濟體而言,只要擁有合適的技能、基礎設施和政策框架,就可以輕松應對變化。但需要的是對未來工作技能的投資,支持數字化和貿易物流的基礎設施,適合數字時代的監管框架以及支持私人投資的商業環境。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