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垃圾?”
這一詞顯然在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實施垃圾分類之后,一度被稱之為居委會大媽的“靈魂拷問”。垃圾分類是一個現代大都市的基本素養,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我們距離現代文明就太遙遠了。垃圾分類可以分為:
——大類粗分,即根據垃圾的產生源及屬性,我們的垃圾大體分為建筑垃圾、園林垃圾、餐廚垃圾、電子垃圾、居民生活垃圾等。
——小類細分,就是我們的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最難,也最重要。
強制垃圾分類,是一次從手段到意識的強制性提升。上海第一個實行強制垃圾分類,標志著我國垃圾分類邁出了的重要一步。
從數據看垃圾危害
垃圾腐敗過程中,產生大量酸性和堿性有機污染物,會將垃圾中的重金屬溶解出來,形成有機物質,雨水淋入產生的滲透液,會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
垃圾中有許多致病微生物,是蚊、蠅、鼠、疫的滋生地,會危害民眾健康。
1、2018年,我國200個大、中城市年生活垃圾產生量為21147.3萬噸。其中:上海市生活垃圾產生量最多,全年為984.3萬噸,人均垃圾產生量為380.2千克/年。北京每年也有760萬噸的垃圾年產量。
預計到2020年,全國的城市垃圾年產量將達到3.23億噸!垃圾年產量正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長,都可以與GDP增速匹敵了。
2、垃圾侵占大量土地。全國約有2/3的城市處于垃圾包圍之中,其中1/4已無填埋堆放場地。
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超過80萬畝。每年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人民幣。
被垃圾場(黃色標簽)包圍的北京
4、1節1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
1粒紐扣電池可使600噸水受到污染,相當于1個人一生的飲水量。
中國每年生產180多億只電池,占到世界電池總產量的30%以上;中國年消費電池量達70億到80億只,但回收率卻不到2%。
5、廢塑料100年都難以溶解,進行焚燒,更會產生多種有毒氣體污染空氣,入土掩埋,會影響植物根系的生長,改變土壤結構,還有可能污染地下水。
6、據資料表明:
——全球每年超過2500萬噸塑料垃圾會進入大海,這還是幾年前的數據,白色污染絕對不僅僅只是說說而已。
——2018年英國皇家統計學會公布了一個數字:全球有90.5%的塑料垃圾,竟然是沒有被回收的。
——美國每年投入238億公升石油制造礦泉水瓶,其中90%只使用了一次,僅美國,每年就會丟棄380億個礦泉水瓶。
7、全球約50%人口的體內都能找到塑料微粒,如果長期攝入微塑料,可能會導致一些化學物質在人體集聚。
這也就是說,白色垃圾對人體也有很大的危害。
小貼士:什么是白色垃圾?
廣義上的白色垃圾:所有的塑料垃圾,狹義上的白色垃圾:一次性的塑料包裝物。
微塑料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類身體
因此,垃圾分類——從根源解決垃圾問題
每種垃圾危害人類環境的方式都不同,當這些垃圾混合在一起該怎么處理呢?
——填埋,污染土壤同時占用大量土地;
——焚燒,污染空氣同時廢渣還需要填埋,現階段的集中處理方式都會產生二次污染。
因此,垃圾不能再采用集中處理的方式了!處理辦法就是:
——必須有針對性的處理各類垃圾,從源頭上分類收集;
——從處理上分類利用,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減少垃圾的辦法。
垃圾分類在國外
垃圾分類的概念和政策都起源于國外,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其他國家都是怎么應對垃圾問題的吧。
1、日本:垃圾分類最嚴格
把垃圾分類視為國家形象的日本人,一貫擅長講述他們的垃圾回收故事:
——比如羽田機場建設在一個填埋垃圾而成的人工島上;
——日本的鋁罐回收率超過90%,塑料瓶回收率達到了77%。
從70年代開始,日本用了50多年的時間,將垃圾分類的方法逐步細化。
日本的垃圾分類如今已細到了17類,每一類還有細分小類。復雜至極的垃圾分類能在日本長年推行,跟日本人普遍的高素質和社區自治文化密不可分。
日本把垃圾處理中心叫做“再生資源公司”。
也就是說,日本的垃圾處理不是以“消滅垃圾”作為處理垃圾的準則,而是以“資源回收”作為垃圾處理的基本原則。
但有趣的是,超過70%的日本垃圾,歷經曲折的分類收集系統,最終還是送去焚燒廠,一把火燒掉了事。
數據調查統計,2012年日本的垃圾回收再利用率只有20.8%,比素以鋪張浪費、不愛護環境著稱的美國(25.8%)都低了不少。
這得說說日本垃圾分類的緣起,其實是在于各地方群眾的鄰避運動。
人們都想把垃圾推到別人的區域里處理。推來推去,只好在家園邊建上小型垃圾焚燒廠來負責本轄區垃圾,但由于處理能力零碎且有限,大家最后一致把大部分處理的責任前置給居民。
所以,大家現在只得接受目前這套極為臃腫的垃圾處理制度。
但是雖然日本背負著用“復雜的垃圾分類、嚴格的扔棄時間表、減少公共垃圾桶”這樣的高成本來進行垃圾分類,但他們確實善待了自己身邊的環境。
小貼士:大阪的舞洲垃圾分類處理廠
奧地利藝術大師漢德瓦薩的垃圾處理廠設計草圖
這座像是兒童樂園的建筑,其實是座垃圾分類處理廠
這座位于日本大阪的舞洲垃圾分類處理廠,建筑費高達600 億日元,看起來充滿童趣的外表,卻絲毫不影響它的垃圾處理能力。
在大阪,這個垃圾處理廠是人們引以為豪的旅游景點。曾經,日本大地震的災害廢棄物就是在這里被焚燒的。同時,這座垃圾分類處理廠還將燃燒廢棄物得到的能量,用于渦輪發電機,為工廠提供電力,多余的電能賣給發電公司,每年還可帶來數億元的穩定收入。
垃圾分類處理廠的二樓和三樓全都對外開放,市民可以通過提前預約進行參觀。而且內部設有許多為兒童設計的展示和互動游戲。
圖垃圾處理廠設計的如此富有藝術感
工廠兼顧垃圾分類處理環保知識
分類處理廠希望通過工廠內直觀、輕松而有趣的展示和互動游戲,每年吸引了16000余人前來見學參觀,讓參觀者、游客親身體驗垃圾分類處理的流程,學會垃圾分類處理等環保知識。
建垃圾處理場不是目的,提高全民對垃圾的意識,才是重中之重。正是這種強有力的宣傳,使得日本的垃圾分類習慣深深地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
2、德國:垃圾分類水平最高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垃圾分類的國家之一,德國早在1904年就開始實施城市垃圾分類收集。德國在幼兒教育中,每個德國孩子也會去學習垃圾分類,每一個德國人早已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
德國每年有將近3000萬噸垃圾產生,專門的垃圾分類就有幾十種,而德國民眾的生活類垃圾分類主要有6種:
——生物垃圾一般指的是剩飯剩菜,果皮,落葉,花等植物類的垃圾。一般多以棕色垃圾桶為主。
——廢紙類,包括:報紙、雜志、海報、紙板箱、舊書、包裝紙等,一般多以藍色垃圾桶為主。
——包裝類垃圾,帶有綠色環保標志的包裝,包括:空罐頭、塑料和泡沫材料、混合包裝材料等。一般以黃色垃圾桶為主。
——剩余垃圾,也叫做無法回收利用的其他垃圾,比如:經過烹煮的食物、瓷器、燈泡、潮濕的紙張、使用過的嬰兒尿布等。
——廢舊玻璃,在德國很多瓶子是可以在超市退還的,不能退還的瓶子,是要扔進專門玻璃垃圾桶中。
——有毒廢物,廢舊電池屬于特殊垃圾,不能扔進家庭垃圾中。一般德國超市都會有回收舊電池的容器。
目前德國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65.6%,成為全球垃圾分類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德國為垃圾分類頒8000部法律。
我國垃圾分類“四步曲”
對于垃圾分類,瑞典歷經一代人、日本花了40年、德國走過一個世紀,那么我們中國的垃圾分類又經歷哪些重要歷程呢。
第一步——國營廢品收購站
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開展了廢紙、廢鐵、廢牙膏皮等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利用,建立了大批國營廢品回收站點,取得了可觀的垃圾回收效益。
但當時只是針對有價值物品的回收,并沒有從垃圾最終處置方面考慮,生活垃圾仍長時間采用混合收集方式。
1、意識的萌芽:
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報》的頭版頭條刊登了《垃圾要分類收集》一文,呼吁北京居民要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垃圾分類”由此問世。
當時垃圾分類意識的出發點為: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2、垃圾分類實施的階段——部分垃圾回收利用
此時的垃圾分類,僅為部分可被回收利用垃圾被簡單的收集階段,也就是將可回收利用價值較高、且易于分類和利用的垃圾進行了回收利用,垃圾的收集、轉運和處理依然處于混合模式的階段。
第二步——管理和技術的研究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開展了生活垃圾管理的研究和技術的應用,最初重點關注垃圾的末端處理處置,到90年代后期,生活垃圾管理逐漸由末端處置向全過程方向延伸、由單一的處理方式向綜合處理系統延伸。
1、意識的轉變:
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進入迅速增長階段,隨之產生的垃圾也越來越多,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國內專家和學者在借鑒國外垃圾管理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垃圾分類的概念,并適時開展了垃圾分類的管理研究。垃圾分類的意識出發點由經濟效益向環境保護轉變。
2、垃圾分類實施的階段——管理和技術的研究
提出了垃圾分類的概念,開展管理模式、應用技術的研究階段,垃圾分類的研究為全過程研究,但也僅限于理論階段,在實際管理中仍是混合式收集和處置模式。
第三步——經驗積累
自1995年至1999年期間上海、北京、廣州等多地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2000年,原國家建設部確定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深圳、杭州、廈門、桂林8座城市作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工作再次啟動。
但由于居民端意識不強、政府出資不夠、垃圾分類產業鏈不完善等因素,首批試點城市均未有明顯效果,但首批試點城市仍沒有停止腳步,并在工業垃圾、建筑垃圾、大件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1、意識的成長:
1996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區大乘巷的居民在民間組織地球村的幫助下,從這天起開始垃圾分類。
2、垃圾分類實施階段——試點工作
試點城市開展了從垃圾分類收集、轉運和處理全過程的嘗試和探索工作,雖然最后因居民意識不強和分類設施不健全未能成功,但是全過程的垃圾分類已經有了雛形,垃圾分為了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有些地方還分出了餐廚垃圾。
第四步——強制分類
2017年12月,住建部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部分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確定北京、天津、上海等46個重點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分類。進入焚燒和填埋設施之前,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回收利用率合計達到35%以上。
1、意識的成型: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條例規定,違反條文的單位,可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個人可處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
垃圾分類的意識進入強制性的塑造階段,讓垃圾分類意識成為普遍性意識。
2、垃圾分類實施的階段——分類模式的形成
試點城市開展的垃圾分類工作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成熟的模式,從收集到處理的分類工作更加細致,試點城市普遍采用“四分法”分類(即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
關于垃圾分類的推進思考
按照住建部等9部門2019年6月聯合發布的《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
——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2022年前,各地級城市至少有1個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目前全民垃圾分類意識的成長和塑造,對下一步垃圾分類收集全面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垃圾分類所面臨的復雜巨系統的問題,依然存在。
1、垃圾分類的推進,是后端決定前端
垃圾分類的后端決定前端,這是居民垃圾分類的基本條件。
——首先要關注的是,后端處理設施有什么?然后再去計劃垃圾怎么分類。
——其次,垃圾分類一個重要的目標,是實現可回收資物的轉化率最大化,這就要考慮我們城市系統的回收利用產業體系,到底建的如何?
日本把生活垃圾細分到30類之多,國內后端回收產業體系有多少種?如果沒那么多,我們分那么細,后端怎么處理?
如果后端沒做好,即使前段分類了后端又合起來了,這是現實。
2、垃圾分類的轉化,是個教育過程
從國外經驗看,垃圾分類是一個漫長的社會教育和轉化過程,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垃圾分類,對中國老百姓老說,只是一種習慣和行為,需要耐心地教會老百姓一種最簡單明了,易操作的一種方式,不要照搬把垃圾分類“復雜化”。
3、焚燒技術的存在,仍是現階段的選擇
焚燒技術仍然是現階段末端垃圾處理主流的技術選擇。但是,垃圾的治理對策必須前移,垃圾分類必須“減量化和資源化”。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