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立股份入選工信部“2016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成為家電行業首個大規模使用機器人實現自動化生產的企業。
在成本高企的黃浦江畔,海立股份通過使用機器人,替換了近千名一線作業員工。為管好機器人,工廠專設“第二人力資源部”……擁有雄厚制造業基礎的上海,近年來推動企業由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級,為“中國制造2025”的落地奠定良好基礎。
“科幻”車間:3位工人 8臺機器人
“鐵臂”林立,工人零星。翻轉、回旋、抓取、放下……600攝氏度高溫下,大黃蜂顏色的機器人“鐵臂”動作自如,只要10秒時間,三四斤重的銀白色金屬卷板從拿起到放到下一個工位,流程堪稱“穩準快”。經過一道道流水線工序后,末端擺滿了成型的壓縮機“外衣”殼體。這里的每臺機器人在固定位置,可操作兩臺或多臺設備。
這不是科幻大片中的場景,而是海立集團上海工廠鈑金車間的真實一幕。
在等離子焊接工位,幾名工人散布其間,他們的角色或是“監工”或是“醫生”,調控機器人設備、抽樣檢測產品等工作由工人完成。
早在機器人“入職”前,這條壓縮機殼體生產線約需15位工人完成生產任務,而自2007年起陸續“招聘”機器人后,目前的人員配置結構變為:3位工人 8臺機器人。
壓縮機是空調、冰箱的心臟,鈑金車間的任務是將鋼板加工成壓縮機外殼。目前,這個車間共有22臺機器人,而作業工人的數量已從2007年的144人減少至20人,也就是說曾經的124位工人從事的工作已由機器人“代勞”,工人“減員”86%。
除了鈑金,其余的“鐵臂伙伴”在搬運、捆包,甚至在總裝環節擰螺絲。
截至目前,整個海立集團已擁有工業機器人480臺,2007年至今,累計替換一線崗位357個,相當于近千位一線作業員工。
成本兩筆賬:機器人價格年降5%人工成本年增10%
壓縮機產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很多工作都是靠人工完成。然而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招工難、用工荒”問題早在幾年前就顯現。
在海立集團上海工廠,人力成本占總制造費用的47%。為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海立于2007年走出上海,在南昌、綿陽新設分廠,印度的制造基地也先后建成。目前,上海基地占集團總產能比重不足60%。
“我們這類制造企業需大量雇傭勞務工,而幾乎每年春節等長假過后,一線人員總有部分員工流失。而且80后90后中有些不愿意到生產線上進行重負荷作業。”海立集團副總經理鄭敏告訴記者:“2至3月份的離職高峰,又恰好是我們的生產高峰期,平均33%的離職率會干擾正常生產,同時一線工人更替頻繁會影響產品質量、增加設備損壞率以及安全隱患事故。”
當然,在招聘第一位機器人2007年時,海立集團不是沒有猶豫:以上海工廠為例,當時一線作業員工人人工成本每年約3.7萬元左右,而機器人按折舊計算每年成本為7.3萬元,幾乎翻倍。
不過,與此同時,人工成本卻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上升,而機器人的價格以每年約5%的幅度下降。時任總經理的沈建芳董事長思考著海立的可持續發展,確立“全球第一的空調壓縮機供應商”戰略愿景,提出下一步與跨國企業的競爭,必須在技術能力和制造能力上進一步創新提升。企業要轉型升級,不僅需要新產品的開發,也需要生產系統的智能化水平。于是,我們看到了后來這場海立應用機器人的“快跑”。
事實上,到了2011年,使用一臺機器人的成本已低于使用一名工人,仍以上海工廠為例,前者每年成本6.3萬元,而后者則需6.7萬元。并且,這組“剪刀差”還在不斷擴大。到2014年,機器人的優勢更明顯了,這組數字變為5.6萬元和9.2萬元。
“招聘”機器人員工,為海立爭取到了戰略空間。在海立看來,即便在成本高企的黃浦江畔,壓縮機制造產業仍可保留。
海立意義:機器人化解人力成本壓力
企業要轉型升級,不僅需要新產品的開發,也需要智能化柔性化生產。面對消失的人口紅利、高企的人工成本,海立應用機器人的探索對其他企業有著樣本意義。
目前,海立集團已率先在業內完成了國際化產業布局,全球擁有5家世界級壓縮機工廠和7個技術中心,產品銷往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每7臺空調就有1臺采用了海立壓縮機。作為一家傳統家電制造企業,海立能夠率先實現產業布局國際化,市場份額長期占據全球三甲的因素之一,就是導入了智能自動化生產模式,引入機器人“員工”。
由于機器人能有效化解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保護國內制造型企業在其他方面的優勢,鄭敏認為,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不會被輕易替代。
一直以來全球的工業機器人在汽車行業使用最早也最多,多作業于焊接、沖壓和涂裝。但現在,機器人正在各行業內“大舉進攻”,從煙草、五糧液等貴重物品的搬運,到制磚、食品飲料行業,甚至飼料行業。事實上,國內越來越多勞動密集型企業也開始嘗試機器人。鄭敏認為,海立的機器人應用模式完全有條件在其他批量化、標準化、流程化的制造行業復制。
海立目前正在編制面向2020年的機器人規劃。未來,上海大部分車間可望實現全自動化作業。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