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為創業邦原創報道,作者霞飛,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新冠病毒疫情沖擊下,全球經濟正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抗壓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在應急保障、產業鏈協同、遠程協作等痛點暴露無遺,成為困擾工業企業尤其中小企業的難題。
在運營壓力下,中小企業應該如何快速調整并積極應對?該如何“工”克時艱?加速數字化轉型,成為生存的一個必選項。
不過,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孤軍奮戰的方式將難以獲得增長的機會,構建產業生態圈成為數字化轉型新的生態模式。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李東紅便指出,“合生態圈之力,將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場景、每一個需求都逐一解決,工業數字化轉型才能腳踏實地、穩步推進。
作為一家在工業自動化和能源管理領域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大型企業,施耐德電氣正在攜手生態圈合作伙伴探索共同推進工業生態發展之路,為工業企業打造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優選途徑。
萬億規模下,產業互聯網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隨著5G技術應用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與5G提供的基礎設施緊密結合,加速激發了工業互聯網的新技術開發應用,推動產業互聯網快速迭代升級。
這意味著產業互聯網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機遇。中國信通院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預計到2024年,5G直接帶動經濟產出增加值累計達到2萬億元,間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增加值累計達到6萬億元。
不過,在巨大的市場紅利面前,工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相對滯后已成為行業共識。
在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龐邢健看來,工業數字化轉型相對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企業在落地實施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的難點,便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實現產能最大化。
以水泥制造業為例。傳統大型水泥制造企業在歷年來通過能源管理系統積累了大量企業能耗相關數據,但該系統僅具備有限的數據展示能力,欠缺深入的分析和洞察,無法有效指導生產運行決策。
為解決企業的實際需求,需要對企業建立生產系統數字化雙胞胎,進行企業級能源成本分析和運行方案比較,提出優化的運行方案供決策參考。
在開發過程中,不僅需要了解典型流程工業能源管理系統的特點和數據接口,更要求具有開發大型制造設備數字化雙胞胎的經驗或能力,同時還需要具備流程工業多參數運行優化類項目開發經驗。
這一看似基礎、常規的需求,背后卻與傳統工業效率、能耗、精準度等諸多問題密切相關。
事實上,類似的工業應用場景,在不同的企業中普遍存在。在實際應用中,企業面臨的投放周期長、投入成本高、無法承擔定制化開發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進程。
另一方面,也因為在實際運用中,由于工業數字化背后的復雜性,單向的數字化無法取得成效,需要打通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這對勢單力薄的企業而言,存在巨大的挑戰。
“處于發展中的一些工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數字化之路上面臨著‘三缺’困境,缺資金、缺技術、缺生態。”龐邢健指出,這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企業內外的信息技術(IT)與運營技術(OT)難以融合打通,導致工業企業的數字化“最后一公里”難以有效突破。
強強聯合,打造“綠色智能制造”生態圈
“每一個產業數字化轉型,都是對產業生態和場景的打破重構,任何獨立的企業都很難獨自完成的。”龐邢健表示,想要突破工業數字化轉型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有“跨學科企業”進行牽頭,集合“生態圈”之力進行產業賦能,從而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
因此,通過打造一條“綠色智能通道”,以生態圈之力實現對工業企業的“OT+IT”全面賦能,對工業數字化轉型尤其重要。
根植中國市場三十余年的施耐德電氣,根據在綠色智能制造領域積累的豐富行業技術和實踐經驗,指出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將能源問題與數字化轉型相結合,以實現能效、資產與運營管理水平的全面優化,真正做到“能源+數字化”雙轉型的理念,這成為了“綠色智能制造”的理念原點。
在此理念下,3月18日,施耐德電氣攜手Amazon Web Services, Inc. (AWS) 、聯想集團,以及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等生態圈合作伙伴共同推出了“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試圖針對性地為中小企業提供解決方案,為工業數字化轉型的“最后一公里”打通通道。
如何賦能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從根本上為數字化轉型路上的不同企業、不同場景定制貼合自身的解決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門檻,成為“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的引導思想。
龐邢健表示,施耐德電氣根據過去三十余年在制造業領域積累的經驗,結合“綠色智能制造”理念原點,聯合生態圈合作伙伴推出的“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旨在通過對工業產業鏈上下游的生態資源整合,挖掘并孵化出一批在智能制造領域有潛力的創新技術導向型企業,從技術、市場、投資等方面給予培訓和認證,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增強技術與方案的整合能力,突破技術與商業壁壘,最終推動和提升整個智能制造生態圈的數字化、智能化及創新力水平。
“激活”中小企業成為關鍵
(施耐德電氣工廠內景 圖片來源:施耐德電氣供圖)
在產業互聯網的轉型升級過程中,如何更好地“激活”中小企業,成為打通工業互聯網“最后一公里”的關鍵。
龐邢健指出,“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不僅對中小企業以及初創型企業進行賦能,促進IT、OT的融合,同時也為工業客戶開發出更全面、融合的解決方案,對加速能源與數字化雙轉型產生積極影響。
據介紹,為更好地幫助中小企業,施耐德電氣將結合自身在能源和數字化雙轉型中的經驗,以EcoStruxure的開放技術架構為基礎,貫穿互聯互通產品、邊緣控制、應用分析與服務的三層架構,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產品與生產的全生命周期進行融合貫通。施耐德電氣創新及投資部門也將為優秀企業提供業務加速、資金、業務模式創新等不同維度的支持。
作為“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的合作伙伴,AWS將憑借在全球積累的實踐經驗,為入選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及培訓,幫助其使用世界領先的云服務和技術,并通過專門扶植初創企業的“云創計劃”協助其申請免費云服務資源。優勝項目將獲得全球性的AWS合作伙伴網絡(APN)提供的業務、技術、營銷以及進入市場的廣泛支持。
“云計算已成為新常態。AWS致力于為客戶提供深度、全面的云服務功能,以快速的創新步伐加速其數字化轉型。”AWS 中國區生態系統及合作伙伴部總經理汪湧表示,“中小企業是行業解決方案的重要構建者,我們很高興通過參與‘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共同為工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創造價值。”
作為中國傳統制造業的代表性企業,為了推動新技術與工業制造的深度整合,進一步賦能中小企業,促進中國工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早在2011年就已經啟動以數據智能為核心智能化轉型的聯想集團,近年來積極開展新生態模式的探索和實踐,通過服務能力開放和內外部資源整合,與產業鏈伙伴形成了廣泛化、深度化的合作。
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數據智能業務集團產品及生態業務總經理田日輝表示,此次加入“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聯想集團將為中小企業提供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工業智能技術與產品支持,并開放聯想工業互聯網平臺供參與企業學習和接受培訓,為更多工業生態用戶、中小型企業和開發者提供一站式全鏈路的場景應用和在線服務,幫助其更好地融合IT和OT技術,開發可行的解決方案。
這意味著在“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的支持下,在數字化轉型“最后一公里”的場景中,掌握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各種新型數字化技術以及自動化技術專長的中小企業將備受關注。
龐邢健表示,此次推出的“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在過去“綠色智能制造”活動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激活中小企業的數字化創新和協同能力,不僅對中國工業加快落地數字化轉型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也為中小企業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提高其風險能力也有促進作用。
隨著“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正式發布,活動將正式進入報名階段,中小企業可通過施耐德電氣官網、官方微信在線提交資料報名。根據活動規劃,參與企業還需通過審核期、加速期(PoC構建和驗證、加速培訓和參訪以及創贏計劃需求方評估),以及成果展示和推廣階段的考核與驗證。最終,勝出者將與施耐德電氣及綠色智能制造生態圈伙伴一起,共同為加速中國工業數字化進程、促進工業能源與數字化雙轉型貢獻力量。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