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各地的春茶采摘、制作工作陸續進行。制茶是我國一項傳統的工藝,伴隨著制茶制動化工藝水平的提升,國內制茶設備層出不窮,為茶葉的工業化發展打下了技術基礎。日前,安徽某研究團隊在近紅外光譜技術結合計算機視覺系統的基礎上,建立了一種簡單、客觀的紅茶“發酵”程度綜合評價方法。
紅茶在我國的種植面積非常廣,種類也十分繁多。2005年以來,我國紅茶產業走出低谷,進入振興發展的新階段,我國紅茶生產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與此同時,制作紅茶的相關設備也在不斷增加,包括萎凋設備 、揉捻機、發酵箱、烘干設備等。
安徽省這一科研團隊此次發表的技術就于紅茶制作中的關鍵步驟——發酵相關。發酵這一過程能使得紅茶葉內含物質的化學變化,又能為茶葉帶來外觀的物理變化。因此,紅茶的發酵十分重要。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生產人員或相關設備能夠正確判斷紅茶發酵程度,以避免出現發酵不足或發酵過度的情況。
科研人員介紹,他們使用了近紅外光譜技術來檢測茶葉在發酵過程中主要內含化學成分的變化,利用計算機視覺系統監控茶葉外觀顏色的變化。將茶葉發酵過程轉變為可以量化的數據,從而實現對發酵過程的正確掌控。據了解,該系統能在1分鐘之內完成發酵過程的判別,極大地提升了紅茶的標準化生產水平。
目前,自動紅茶生產設備的優勢逐漸凸顯,采用自動生產線生產的茶企不斷增加,為設備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例如安徽省黃山市種植了非常受消費者青睞的祁門紅茶,為了提升體總化生產水平,當地不少企業都引入了紅茶全自動生產線。據悉,產線一天能實現鮮葉加工2萬多斤,精制紅茶產出1噸多,勞動力成本下降的同時,產品的標準化也得到了保證。
自動制茶設備市場擴大的同時,不少制造企業也將沒有停下研發的腳步,新型茶葉制作技術不斷面世。北京某創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TC-6CR-50數控揉捻機,融入了先進的數控技術,壓力、轉速和時間可實時進行調整,生產自動化程度非常高,實現了制茶工藝參數化、生產規模化。
日本某制作所研究的紅茶發酵設備也受到了業內的關注,據了解,該設備集成了多種新興技術,超聲波加濕器調節發酵室濕度、變頻器控制傳動調節發酵時間等等。并且,設備上使用了丙烯玻璃門,內部發酵情況一目了然,。此外,面對設備著火或茶葉堵塞等突發情況,設備能自動監測并通過蜂鳴報警器警示,從而保障生產安全。
如今,不少地方都在推進茶葉自動化生產,相關技術和設備性能也都在不斷提升。在此環境下,作為制造設備制造商應及時轉變發展模式,促進設備向簡單加工型向復式成套型發展,粗放型向高科技、連續化、清潔化發展,創新優化生產技術,推動國內茶產業走向新的發展高地。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