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蓬勃發展,全球處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向第四次科技革命轉折的關鍵時期。時間推移到2020年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改變傳統觀念,投身到經濟建設中,從單一的學者轉而成為科學企業家。
歷史進程中,由科學企業家驅動的高新技術企業,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斯坦福大學的兩位教授在2011年做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自斯坦福大學成立以來,校友共成立近4萬家企業,年均營收約2.7萬億美元。如果將這些企業合起來將成為全球第10大經濟體。
因此,億歐智庫撰寫并發布了《2020全球科學企業家研究報告暨G50&200人物榜單》雙語版,對科學企業家的時代背景和發展現狀進行梳理,重點研究了國內外過去三年具有融資動向的新興企業管理者背景,基于學術背景、創新能力、所在企業實力、社會貢獻四大維度,評選出2020全球科學企業家50人物榜單,以及2020全球科學企業家200人物榜單。億歐智庫希望通過分析科學企業家的現狀和創業經驗,為想要創業的科學家們提供先進經驗與模式借鑒。
目前,市面上對科學企業家并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概念。經過大量的桌面研究和深度訪談,億歐智庫認為,科學企業家擁有學術研究能力和背景,但目前第一身份為企業家。他們受過嚴謹的科研訓練,本身具有較高的技術和資源優勢,更容易吸引人才追隨,獲得資本認可和政府扶持。
科學企業家登上世界經濟舞臺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
從世界歷史上看,大國崛起呈現“科技強國-經濟強國-政治強國”的歷史規律。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國家的崛起,究其原因是這些國家抓住了每一次重大技術革命及相應的產業革命所帶來的歷史性機遇,進而占據了世界經濟主導地位和科技創新領先地位。
科技創新被各國政府視為實現經濟社會長期可延續發展的根本途徑,成為了各國競相投入的重點。2019年10月16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世界知識產權指標2019》,指出2018年全球創新者共提交了330萬件專利申請,連續第九年實現增長,漲幅為5.2%。其中,2018年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專利申請數量最多,達到154萬件,占全球總量的46.4%。排在中國之后的是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專利局。
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大力營造有利于創新和人才發展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得益于政策的有力實施,中國的創新指數在過去幾年排名迅速攀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排在第14位,較去年上升3個位次,在領先的創新國家中穩穩占據一席之地。
現如今,愈來愈多的新一代科學家踏入商業世界,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發揮才能。他們在過去五年深刻影響了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革新。
全球科學企業家50人物榜單分析
本次報告中,評選對象為在2017年1月1日-2020年2月28日擁有融資動態的新興企業核心管理者。評選標準主要包含以下幾種:1)接受過系統的科研思維訓練,學歷一般為博士且有從事過自然科學或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經歷;2)所任職企業受資本市場認可,融資輪次處于A輪及A輪以上;3)所任職企業具有未來發展潛能和廣闊發展前景,無重大負面消息。
基于科學企業家的雙重身份性質,億歐智庫評選時綜合考量人物學術能力和所任職企業發展狀況。學術能力主要基于公開渠道披露的人物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學歷、已授權發明專利數量、科研文章數量,學術界重要獎項獲得情況等。
億歐智庫對入選2020全球科學企業家50人物榜單的人物進行了全面梳理。從國籍來看,50位科學企業家分布在12個國家。其中擁有美國國籍的有20位,擁有中國國籍有10位。其次是英國、法國和加拿大。
從入選者的行業分布來看,50位科學企業家主要分布在醫療健康和人工智能兩大領域。
50位入選者學歷背景均為博士,絕大多數獲選者在獲得博士學位后加入高校任教,或繼續深造。從畢業院校來看,美國斯坦福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等美英高校走出了一批科學企業家。
特別說明的是,基于數據庫數據范圍和搜集信息能力所限,對科學企業家人物的國籍覆蓋上會有所偏差,主要體現在美國籍和中國籍的人物比例可能高于實際情況。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