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日前撰文對中國工業物聯網的發展現狀和前景展開了分析,認為中國有望憑借政府的積極促進和龐大的市場規模推動本國在這股熱潮中占據全球領導地位,以下為原文內容。
“物聯網”早已成為時代風口。10年之內,家用電器、包裝物品、服裝、醫療設備和各種各樣的商品都將通過智能芯片接入互聯網,并將具備感知和信息分享功能。盡管出現了Fitbit運動手環這樣的熱銷產品,但消費物聯網的進展依然緩慢。然而,工業物聯網的發展速度卻遠快于消費物聯網。
作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中國在引領這場變革的過程中占據有利地位。也正因如此,通用電氣才宣布在上海開設所謂的“數字創新坊”。該中心將幫助中國企業為工業物聯網開發產品,并投入商用,這類產品包含各種能夠相互交流信息,并從周圍環境獲取數據的工廠設備和工業化產品。這一市場的規模可能遠大于消費物聯網。
中國擁有數百萬家工廠,機器設備更是多達數十億臺。與此同時,中國還擁有全世界最多的電子設備,包括很多傳感器和其他電子設備,這將共同構成工業物聯網的支柱。不過,中國政府卻希望升級該國的制造基地。
中國的聯網設備數量已經位居全球之首,這一數字還在快速增加。市場研究公司IDC預計,中國各類物聯網設備的整體市場規模,將從去年的1930億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3610億。咨詢公司埃森哲認為,到2030年,工業物聯網將幫助中國增加7360億美元GDP。
通用電氣的新中心(該公司很快還將在巴黎開設類似的機構,以便拓展歐洲市場),一定程度上市為了吸引企業使用該公司的Predi工業物聯網專用軟件。這家美國公司已經與中國東方航空公司和中國聯通(微博)兩大國有企業簽訂了協議,本周還與華為建立了合作關系。
不僅通用電氣看好中國工業物聯網的潛力,西門子同樣如此。這家德國巨頭本月早些時候在北京舉行了一次活動,專門推銷該公司自己的技術。惠普、霍尼韋爾和思科等美國科技巨頭也在涌入這一市場
本土優勢
但中國企業也都制定了自己的計劃。中國移動(微博)也建立了他們自己的“數字創新坊”,該公司稱之為蜂窩物聯網開放實驗室。中國移動總裁李躍希望該公司到2020年能夠通過物聯網創收1000億元人民幣(150億美元),聯網設備達到50億臺。
中國企業還具有獨特的本土優勢。三一重工2008年開始在該公司的廠房中使用聯網設備。他們隨后還將傳感器安裝在挖掘機和起重機上,以便通過實時監控的方式提升施工效率。該公司還對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展開了分析。作為這些項目的負責人,何冬冬(HeDongdong,音譯)表示,與跨國企業不同的是,該公司知道如何生產符合中國國情的平價設備——他所謂的中國國情,指的是工人技能通常較低,工作環境較臟,而且經常超負荷使用設備。
這便引出了另外一項本土優勢。外國企業或許擁有更好的產品,但本土企業更能生產物美價廉的產品。今年6月,華為參與開發的“窄帶物聯網”被認可為全球化標準,對該公司進軍物聯網市場的計劃帶來了極大的促進。使用這種新協議的設備采用了廉價傳感器,耗電量也很低。
不過,中國要在物聯網領域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仍然要面臨三大障礙。首先,受到本土和全球經濟疲軟的影響,企業或許無力承擔將所有設備接入云端的費用。但三一重工的何冬冬認為,經濟增速放緩對實力較強的企業反而是好事,因為這會迫使低端競爭對手撤離市場。
其次,中國工廠的科技化程度不如歐美企業先進,所以要采用計算機控制的生產和自動化設備,可能會令一些企業望而卻步。
最后還要面臨標準問題。盡管已經制定了新的窄帶物聯網協議,但仍然缺乏全球化的統一標準,就像如今已經無處不在的GSM協議幫助歐洲在移動通訊技術領域超越其他國家一樣。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HS分析師賈迪什·里貝羅(JagdishRebello)認為,中國監管者的推動,加上該國龐大的本土市場,都會幫助本土標準主導全球市場。
其他地區的企業,無論是汽車、機器人還是云計算公司,都有他們自己的想法。與此同時,消費者也在繼續等待,他們希望電冰箱有朝一日能夠主動與超市取得聯系,自動采購短缺的食材,并最終送貨上門。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