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會想到新冠病毒自一月開始綿延至全球,對于工業生產和供應鏈帶來巨大的沖擊, 世界市場也為此熔斷數次, 工控的上市公司股價腰斬者多數。我們面臨最大的危機的同時同樣的機遇也呈現在面前,在不同方案的選擇,克服眼前的困難的同時也要問問自己我們工控行業的人未來的路在哪里?風暴過后, 大多數會活下來, 而且會生活在更加美好的世界。
為應對危機,從各國政府、各個機構、各個企業均采取緊急措施,而這些緊急措施或將成為我們生活和公司運營的一個部分,加快了公司管理和決策的進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每家公司都是白鼠,例如原來的遠程會議和辦公成為常規,給企業帶來不僅是方式的變化而且思維和管理流程也會改變,這么大的在線場景的推動將不僅僅是上網展示而是對于人自身、企業自身的再造。在危機中我們工控行業的同仁面臨兩個重要的選擇:第一如何應對未來無人化少人化需求、大數據信息管控的大幅度提升,第二如何在本地化和全球化之間平衡。第一涉及到對于行業解決方案的深刻理解以及信息安全及倫理的問題, 第二則是工控行業大部分的元器件是國外提供的,如何本地化研發和全球供應鏈的協同。
經過過去40年工控行業從打開國門到野蠻式的增長再到精細作業再到中國本土10年多前的義無反顧的加入紅海市場,工控行業的確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最為市場化的行業之一,而從事工控行業的人確實從思維上最為工具化和流程化的。國外的大型工控公司在過去的幾年的業績表現不是特別理想, 雖然數字化、智能化帶來股價的提升但在過去的2-3年間已經熱點殆盡, 需要新的力量的驅動從而帶來管理層的巨大變革, 相信技術和研發一定會替代財務數據而引領公司的發展。而這次危機的暫停鍵會帶來更多的思考和變革的力量,如果產業內循環成為必然則國內的工控企業同樣會加速自身的迭代。
工控行業兩個特點, 第一基本上是國外大型工控公司占據市場頭部,無論是硬件或是軟件,在極個別的產品如電氣開關、電機等國內占據一定的優勢,第二工控產品到達終端市場需要通過渠道(分銷和集成)和服務(調試、解決方案等)來完成收入和項目的確認。工控行業從軟硬件角度涉及目前的智能制造、工業4.0以及工業互聯網,包含伺服、變頻、PLC、HMI、DCS、工業交換機、傳感器, 工業軟件,以及新出現的工業App及工業互聯網平臺。2019年工控行業據不完全口徑為1600-1800億規模, 同比下滑1%;預測2020年樂觀估計在2-5%的增幅。這個取決于政策的驅動、企業的投入和工控行業自身的努力。2020Q1 下滑15%-30%,從三月份看到多數企業的訂單回暖而收入拖后腿, 原因大概率是復工困難和物流不通暢的原因, 但訂單增加原因在春節后一般會提升而危機有可能帶來自動化、無人化需求增加,例如口罩機的大規模需求。
國家政策無論從財政、稅收、產業扶持以及提高赤字紅線和發地方債目的都是推動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危機后的短期拉動到中長期的驅動效應, 這一點無容置疑。從重要的工控行業下游細分市場來看分成兩個維度, 一個是到市場的維度分為直銷、分銷、系統集成和OEM,這里從目前的數據來看OEM應該開始復蘇和增長,而分銷和系統集成依舊處于爬坡階段,國內工控行業在直銷方向上有較大的優勢隨著疫情的好轉應該有較大的發力。另外一個維度是從細分產品,個人覺得硬件產品特別是PLC、HMI、工業交換機、變頻等會有大幅度的增長而工業軟件相比較去年會出現正向趨勢。另外如果工業互聯網不參水分的話應該有大幅度的增長。預測在三季度或正向翻轉到四季度應該是大幅度的增長為全年帶來2-5%的增幅成為大概率。
從流程和離散行業的角度來看,其實在此疫情中可以看的比較明顯,大規模流程行業由于行業規范、安全和連續生產的要求, 本身的自動化和信息化程度較高,長雇傭技術員工占大多數,從而在疫情中受到的沖擊較小;而且一般這樣的企業管理和系統化較好帶來的抗風險意識更強(例如寶武集團武漢公司在疫情期間沒有一例感染就是明證), 同樣其緊急預案和物流系統在短期的抗沖擊能力強, 在未來中長期的項目、技改中會更加關注無人化、少人化和安全運營,特別是工序間、上下游、物流優化、能源平衡等方向。對于離散行業可以區分為大規模離散行業應該其抗風險能力較強但如果是服務于消費端市場則受疫情甚至未來的全球化疫情阻隔影響較大, 需要產業政策和改變營銷模式。而中小型離散企業由于本身業務鏈條和管理模式的模糊,其物流鏈條本身就不穩定,員工不固定或者技術含量不高其實容易受到任何危機的沖擊,特別是兩頭在外的外貿加工和服務貿易類,特別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
談到疫情對于工控行業中長期的影響,個人是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疫情本身對于中國的商業模式帶來巨大的沖擊從線下到線上的深度融合,從企業端的IT層面上戰略和風險緊急狀態管控、遠程辦公、遠程運維、物流遠程監管等有大幅度的需求,從OT層面上無人化少人化、無人巡檢、安全管理等會需求旺盛;這些會給工控行業帶來業務機會和市場容量。建議工控行業的企業需要關注兩端:底層的數據采集自動化、人機互動產品以及上層的數據可視化和數據增值分析。特別是基于公共衛生治理的大數據監控系統的開發和數據采集端設備的開發在未來會有1000億規模的市場,但這里的數據安全和倫理問題需要在法律層面上解決特別是政府、平臺企業在使用數據的授權和監管問題。而對于工業軟件應該會有大的發展特別式疫情中的協同問題, 在PLM端會出現增值特別看到國內原來不用的開始有需求和想法, 如何引導需要工控企業提出新的方法。對于工業APP會有大的機會窗口,但需要考慮第一工業APP未來會是一個產品端的門類,第二工業APP在可視化端以及人機交互端是有價值取向的第三工業APP可以提高效率和少人化能力,第四工業APP的低代碼開發能力第五工業APP的標準建設第六工業APP未來的業務模式。
隨著新基建的投入、國家政策的驅動帶動企業在技改、新項目上加速加大投入,但形成可以復制具有商業前景的場景確實非常難的事,特別是工業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其實從前些年那些工業互聯網公司的發展已經看出端倪,工業是需要沉淀、工控需要集成和服務、場景需要研發和創新而這恰恰是那些公司所無法做的, 相信危機帶來的是理性的思考和真正的工匠,從而使得這次經濟刺激不僅在速度上而且在質量上有大幅度的提升。這次疫情帶來有幾個趨勢供大家參考:第一中國提早控制疫情,使得世界產業鏈事實上向中國轉移因為資本需要的是流動性和安全性,第二從口罩機的例子可以看出未來區域化產業鏈會成為趨勢,第三基于公共衛生治理的大數據和數據采集監控平臺會成為未來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趨勢,第四工控行業的OEM業務、系統集成業務由于企業自動化、無人化改造、智能制造等方向的需求有巨大的市場潛力第五、對于5G、AI、大數據的場景建設會成為共識,基建投資會在2020年后半段會有大幅度的增長比較2019同期,第六、關于遠程辦公似乎是趨勢但關于遠程辦公其實不是會議軟件或平臺的問題, 目前這樣的平臺和系統非常多但效率不高, 原因是互動性和協同性不好, 通訊效率和效果影響大,人員容易受當地環境和背景影響和干擾。從三個方面分析入手:厘清會議目的是決策型還是溝通型,第二是互動性還是宣貫性, 第三各方信息共享還是純口頭交流。目前的會議系統其實把這些混雜一起, 建議:1.開發場景沁入式人-機-人互動性的便攜式終端 2. 通訊信號優化和“堆棧”模式溝通內容保持, 3. 基于NLP的自動會議記錄及會議資料交付,最后要解決開會的入口和參加人員的會前確認的傳統方法。
工控行業是老的行業也是新型的行業, 有過往的100年的電機也有基于AI、大數據等的工業互聯網相關的內容,所以我們是幸運的在其中, 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從思維架構上建立基礎設施層、平臺層、數據增值層的概念, 這三個維度相互作用,改變原來的分層式的結構,而是相互融合, 沒有任何一個平臺可以包打天下, 不同行業不同場景不同適用范圍, 應該式標準化的工具+場景+行業數據增值。
對于工控行業的建議第一要有戰略定力, 工控市場足夠大, 現在所謂的智能制造、工業4.0、工業互聯網不過是工控3.0版,第二在細分行業通過系統集成和數據增值可以形成行業壁壘和客戶長久的粘性,第三結合應用端大力開發工業App和流程可視化工具是可以成為工控行業的增長點第四工控行業的人才培養和管理者的愿景加強是中國工控行業在這種不斷迭代中成長的關鍵, 最后也希望金融機構能多多關注多多引導資本推動國內工控公司的成長和資源協同。
相信疫情改變了許多,但唯一不變的是我們的理性和積極向上的信心,大的趨勢需要不斷的試錯、調整、突破、迭代, 接受現實的挑戰這個不是簡單的商業邏輯而是考慮社會層面的投射,疫情帶來的不僅僅是抗體而是我們工控人面對新時代的動力和愿景。
簡介
陳江寧博士:
西門子數字化轉型官,西門子寶武工業4.0項目總監(中德政府合作項目)
從咨詢、研發、創新到實踐落地,形成合適的商業模式和可復制的技術場景
中國兩化融合技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聯盟專家委員會成員
中國智能制造國家標準總體工作組專家
中德智能制造/工業4.0標準化工作組專家
中德數字化轉型,中德智能制造人才培養專家組成員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企業家聯合會智能制造專家委員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