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太湖源鎮指南村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終端上,看見一個二維碼,掏出手機一掃,處理終端的工藝類型、處理水量、服務農戶數、水質標準等情況一目了然。除此之外,還能有效監督運維人員的現場工作,節省故障報修時間。
“2016年以來,臨安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監管實現了兩個飛躍,首先是運用物聯網技術,其次是二維碼‘身份證’覆蓋。臨安農村生活污水監管已經基本實現了智能化。”臨安區“五水共治”辦公室副主任董國梁說。
農村污水點多面廣線長,急需有效管理
臨安區地處杭州市西部,是錢塘江、苕溪的上游,也是杭州市重要飲用水水源。除城鎮污水處理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排放也是臨安水治理工作的重點。
據杭州市生態環境局臨安分局副局長王素麗介紹,早在2005年,臨安區就啟動實施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工作,通過因地制宜,積極推進建設無動力厭氧、微動力好氧等多種模式農村污水治理設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經成為臨安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先手棋”。
2014年起,臨安推進“五水共治”工作,全區18個鎮街287個行政村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行政村全覆蓋。隨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提升改造工作加速推進。截至目前,共投入資金約3億元,累計完成設施提升改造處理600處,304個日處理規模30噸以上設施實現標準化運維管理,超額完成省級標準化運維設施創建任務。
前期的扎實工作為臨安區農村污水處理打下了良好基礎,但難題也日益顯現。農村污水產生特點為點多面廣線長,到目前全區共有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終端1466個,其中日處理能力30噸(含)以上的303個,最遠的終端到臨安城區約有80多公里。
這么多的行政村和污水治理設施點位,怎么進行有效管理才不至于淪為一盤散沙?
物聯網技術進村莊,遙測監管實現智能化
天目山鎮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聯絡員陳炎峰清楚地記得,在2017年夏天的一個中午,他的手機突然響起急促的報警聲:“天目山鎮閩塢村的污水處理系統出現異常,處理池的排水量過低。”陳炎峰看到后立刻通知村書記,經過核實,原來是村道維修時,挖掘機不慎挖破了污水管,導致污水外泄,觸發了報警系統。
臨安“五水共治”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自2016年初以來,我們開始試行物聯網技術,即通過安裝流量計、數據傳輸等物聯網系統,讓監管人員遠程通過手機、電腦對污水處理系統的運行狀況實施監測。”
通過調查摸底,臨安區將日處理能力30噸(含)以上、受益農戶在100戶(含)以上和位于飲用水水源地的300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終端納入遙測監管范圍。
借助這一系統,不僅可以實時掌握污水治理設施的出水量、電機運作時間、耗電量等數據,還能精確統計并儲存每個終端每天、每周、每月以及全年的流量數據。根據每個站點的污水量,系統事先設定污水排放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運行中一旦偏離這個數值,系統就會在手機和電腦上自動報警。比如超過最大值,說明污水管網有雨水或地下水浸入;低于最小值,那么很可能是管網漏水(漏排)或堵塞。其中有10個重點監管點位,還安裝了COD(化學需氧量)等水質污染指標遙測系統,一旦超標排放,系統也會自動報警。
臨安區物聯網農村生活污水運維智慧平臺建成運行3年多來,監管人員共收到物聯網報警6300多次,有的是污水管網出現問題,有的是污染指數招標了,也有的是雨水較大通過窨井蓋滲入導致出水值超過最大值。監管人員都依法依規作了妥善處理,保證了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
二維碼掃一掃,運維信息全知道
在物聯網平臺穩定運行后,浙江省臨安區住房建設、生態環境等部門又在思考如何才能讓普通村民參與到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監管中?如何有效監督運維人員到現場進行維護?
圖為工作人員正在介紹農村污水處理設施上二維碼的相關情況
今年初,通過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終端量身定做專屬二維碼“身份證”,臨安實現了手機掃一掃,污水處理情況、運維管理情況全知道的農村污水監管“臨安模式”。
“普通村民和游客通過掃一掃,除了解到污水終端工藝類型、處理水量、服務農戶數、水質標準外,還可以了解到污水水泵系統、回流系統、風機系統是否正常,再細一點,還可以看到調節池、初沉池、厭氧池、出水井等情況”。據負責開發二維碼“身份證”的浙江丹靚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何鏐介紹,這一系統的亮點還在于,運維人員必須到現場,通過手機掃一掃,才可以在開展日常運維工作時添加當日的巡檢記錄,并上傳現場照片。也就是說,運維人員想“偷個懶”,坐在辦公室電腦上填巡檢記錄已不可能。
此外,運維人員發現設備故障情況時,可現場拍照上傳運維管理平臺。平臺技術人員根據圖片情況,先大致分析故障原因,再及時派出相應人員進行維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運維公司負責人通過登入管理平臺系統或到現場掃一掃,可以對處理設施的運維情況和運維人員進行綜合打分,督促運維工作。據統計,臨安現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公司3家,人員120余名。
接著,“五水共治”、鎮(街)專管員就能對運維企業的組織管理、行為規范、運維效果、社會評價進行綜合考核并提交考核結果。
由運維人員、技術人員、運維負責人以及專管員構成的全鏈條監督維護機制正在臨安區農村污水處理工作中高效運轉。8月底,臨安區將完成所有30噸(含)以上303個終端二維碼“身份證”建設。
“下一步,污水處理監控數據將與省、市平臺互聯互通,智能化平臺也會與地下管線信息系統相結合,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設施終端的長效化管理。”臨安區住房建設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監管人員黃奇云說。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