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省各級人社部門和技工院校,圍繞實現“企業得人才、學校強實力、學員長本領”的目標,以企業用工需求為導向,以貼近生產一線為前提,以企校協同育人為路徑,堅持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服務振興實體經濟、服務產業共建,堅定校企合作辦學方向,不斷完善校企合作辦學制度,全面推行校企雙制辦學模式,技工教育、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取得了積極成效。
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技工院校181所,其中技師學院41所,高級技工學校34所;技工院校在校生約35.5萬人,當年招生15.1萬人,在校生和招生規模均居全國第2位。技工院校80%以上的專業與企業或行業有密切合作關系,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的重點專業、示范專業、特色主體專業都與5家以上的大型骨干企業對接合作。技工院校為我省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能了人才支撐。
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作機制
1.確立了校企合作的基本辦學制度。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教職成〔2018〕1號)等政策文件,我省把校企合作確立為技工院校的基本辦學制度,印發了《關于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我省技工院校全面開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指引和保障。我省技工院校普遍成立了企業行業參與的校企合作工作架構和工作機制,負責指導、協調、落實校企合作的各項工作。
2.建立校企合作工作院校長“一把手”領導責任機制。各技工院校普遍把校企合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規劃建設和組織實施,院校長親自研究、親自組織、親自部署,帶領教職員工與企業洽談合作,深入企業了解企業需求,研究推動校企合作的有效措施,推動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
3.完善校企合作投入機制。對積極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業共建的技工院校大力扶持。通過實施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山東省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山東省技工院校百強專業建設、山東省技工院校省級示范專業群建設、山東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等項目,著力扶持一批符合產業發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會認可度高、就業好的重點和特色專業,推動技工院校積極參與當地產業共建、人才共享。省級財政每年投入約7500萬元用于技能人才培養及技工院校專業建設。
2推動專業建設緊貼企業市場發展需求
1.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注重發揮技工院校專業設置對接市場靈敏度高的優勢,2018年起,面向技工院校由專業設置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允許技工院校依據《技工院校專業目錄》自主開設、調整和停辦專業,推動院校主動融入、支持、推動地方產業發展,拓展院校發展空間。
2.全面推進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有16所技工院校參加了人社部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帶動全省技師學院重點專業全部實行一體化課改。省人社廳印發《關于擴大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從全省技工院校百強專業遴選了28個專業進行省級一體化教學試點,省級財政投入1500萬元補助資金,全部用于一體化試點專業建設和師資培訓。通過實施課改,使試點技工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7%以上,畢業生就業質量和用人單位滿意度普遍較高。
3.堅持辦學方向緊貼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積極服務國家和全省鄉村振興戰略,緊密對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各產業發展需要,優化專業設置和結構,培育和發展與山東省產業轉型升級相匹配的特色優勢專業。
3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師資隊伍
1.修訂技工院校教師職稱評價標準。著眼于解決青年教師只會講不會做、技能理論與技能實踐脫節的問題,建立青年教師到企業鍛煉和實訓制度,作為必修內容組織教師到企業生產一線實踐,將所學、所教專業在生產實踐中得以驗證和應用,實現教師與企業、專業與職業、理論與實踐的“零距離”對接。
2.加大教師出國培訓力度。2019年制定出臺《山東省非教育系統政府公派出國留學項目管理辦法》,面向技工院校實施高級技能名師訪學計劃,每年遴選30名有潛力的技工院校中青年骨干教師,出國訪學6個月到1年,省級財政和派出單位補助6-12萬元,為技工院校儲備了高層次師資。
3.組織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能力大賽。開展教師職業能力大賽,是促進教師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大賽特別強調倡樹一體化教學理念,引導各級技工院校和廣大教師參與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更好地秉承學生中心、能力本位、工學一體的教育理念,確立職業能力提升的教學目標,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實現學習者與工作者、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有機融合,全面提升技工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和職業素質,不斷提升技工院校改革創新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全省技工院校的特色品牌。
4注重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1.濟寧市率先組建技工教育集團。19家技工院校、129家企業入駐,形成業務緊密型利益聯結體,通過政府引導和集團化辦學,促進人才培養與企業用工需求高度融合。組建技工教育集團,是深化產教融合、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的模式探索,把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把教學改革與滿足企業需求貫穿全過程,著力構建技能人才培養層次規模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匹配、社會服務功能更加健全的現代技工教育體系。
2.支持各類技工院校建立創業大學、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達標的可以申請認定為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和創業示范園區,享受相關創業扶持政策。
3.大力推進技工教育特色名校建設。“十三五”期間,全省建設了20所技工教育特色名校,每所特色名校至少遴選3個校企深度融合、特色鮮明、有市場發展前景、集聚度高的重點專業,與不少于10個規模以上企業,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通過校企深度融合,技工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7%以上,畢業生就業質量和用人單位滿意度普遍較高。
5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模式。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院校參與的原則,采取“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培養模式,即由企業與培訓條件較好、培養質量較高的技師學院或高級技工學校等教育培訓機構采取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脫產或半脫產培訓等模式共同培養新型學徒。2019年,在全省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培訓學院1.4萬人,加快了企業后備技能人才的培養。財政給予每人每年4000—6000元的補貼。
6注重提升技能人才培養培訓的精準度和高端性
堅持學制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鼓勵技工院校積極參與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建立并推行勞動者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圍繞城鎮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等群體,開展就業技能提升計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計劃、鄉土人才培育行動、退役軍人職業技能培訓計劃、殘疾人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服刑人員和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回歸社會行動計劃等。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