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5月14日,全球區塊鏈領域的授權專利數超過3900件,專利權人分為3個梯隊:擁有100件以上的;擁有30件-100件的;擁有30件以下的。其中,阿里巴巴(212)、IBM和Coinplug分屬第一梯隊;埃森哲、美國銀行、騰訊等分屬第二梯隊;Winklevoss、Intel、中國聯通等分屬第三梯隊。
從市場分布來看,美國占比39%,占據榜首;韓國21%,中國大陸19%,分列前三。可以看出來,我國雖然總數不如美國和韓國,但是單論企業絲毫不落下風。如今,又乘著“新基建”(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東風,區塊鏈概念聲勢更盛。
中國移動、中國銀聯、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網易等一眾科技大佬紛紛入局區塊鏈,基本上敲定了其作為“未來科技領域必爭之地”的地位。而眾所周知,中國移動、阿里、騰訊等,在智慧城市建設、智慧水務系統、智慧云監測等領域動作頻頻,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未來的“區塊鏈+”場景落地,少不了環保那一份。
當然,這也有政策依據。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北京市區塊鏈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2年)》,要求到2022年,率先形成區塊鏈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北京方案”。
計劃提出,探索區塊鏈技術在城市交通、電力、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在公眾綠色出行碳普惠示范、城市水資源可信監測等方面調動多方主體積極參與;基于區塊鏈技術數據共享、信息透明、智能可信等特點,探索其在醫療監管、疫苗管理、醫療廢物管理及其他業務場景中的應用;面向食品、危險廢物、應急裝備物資、救援資金等重點管理對象,推動區塊鏈技術在行政執法、數據存證和追溯管理等場景中的應用。
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加快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意見》,要求推動區塊鏈在實體經濟、政府治理、服務民生、智慧城市等領域融合應用,賦能傳統產業,帶動區塊鏈相關產業加快發展。
意見提出,重點推進食用菌、辣椒、蔬菜、水果、牛羊、生豬、生態漁業、茶葉、刺梨、中藥材(石斛)、生態家禽等區塊鏈應用;建立環保部門、排污企業、設備廠商等聯盟鏈,實現數據采集、排污企業監管、環保設備維護的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開展貴陽普渡河區塊鏈監測系統等應用試點;構建涵蓋車聯網、引導鏈、停車鏈、充電鏈等開源區塊鏈。
10大區塊鏈重點項目中點名【貴陽普渡河區塊鏈監測系統】,建設基于區塊鏈與IPv6的低功耗物聯網技術,建設河流生態監測云平臺,建立多元異構網絡傳輸,實現河流生態管理。
陸陸續續,地方開始支持“區塊鏈+”應用的快速落地,很多都明確把“區塊鏈+生態治理”放在現代化治理體系構建的名單上。
世界經濟論壇與普華永道和斯坦福發起的名為“為更好地地球建立區塊”的報告中表示,目前已經存在了65個在環境領域應用的用例,主要專注于水安全管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塊鏈在透明供應鏈、分布式數據資源管理、激勵的循環經濟等方面都有重要體現,并在監測領域有獨樹一幟的應用價值。
研究認為,想要真正實現生態為導向的水環境管理,區塊鏈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儲的價值不容小覷。挖礦產生的ECO幣可以用于對能節約用水,減少碳排放量,減少水環境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個人或機構給予相應的激勵。同時,可以在區塊鏈應用中,通過錨定碳排放量與水資源,進行碳交易或水權交易,改變碳交易與水權交易所依托的信用管理體系。
以上,已經在IBM公司與淡水信托公司在美國加州圣華金河三角洲,借助區塊鏈技術保護和恢復淡水生態系統的項目,以及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帕西格河智慧水務項目中展開了應用。
另外,“區塊鏈+能源”板塊,太陽能區塊鏈應用已有端倪。例如新能博安,開拓“新能源+區塊鏈”生態模式,利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數字化技術,搭建綠色資產數字化生態網絡——新能鏈。
“數字化對于整個光伏產業的影響,將會是革命性的”,其實這句話也將適用于整個環保領域。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