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工業X.0,人們往往注重到技術的分類。比如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是蒸汽機的使用,第二次是電力等等。因此,對于德國人提出來的工業4.0,人們就必須要去找一個標志性的技術來證明存在感一樣。有些人找到了CPS,有些人說必須得互聯網+才算是智能制造。
其實德國人對于工業4.0的理解也是在探索中,并沒有一個真正的嚴格的定義。革命階段性的定義,往往是一個后溯的視野。換言之,也許只有到工業5.0(如果還有的話)時,才能對工業4.0做出一個廣泛認可的定義。
實際上,“工業4.0”提法,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其“工業斷代史”的意義。這個意義不是靠具體的技術來表達,而是要將其放入更大的背景下來看待對人類發展的階段。
此1.0非彼第一次
對于工業1.0,德國人并不是簡單地把第一次工業革命等同于工業1.0。德國定義的語境中,只是說工業1.0是指使用了外力(包括水力、蒸汽、電力)來進行生產的時代。因為在工業1.0以前,所有的生產是靠人力完成。這就意味著生產的能力和規模受限于人類可憐的肌肉的力量。再強壯的工人也無法舉起200公斤的重物,也不可能不知疲倦地重復費力的動作。而運用外力,尤其是蒸汽的力量,使得人類可以輕而易舉地操作新動力,生產過去無法生產的產品。這是一個質的飛躍。因此,工業1.0的斷代合情合理。
圖1 從工業1.0到工業4.0
2.0貌似無關
工業2.0,德國人把一個貌似不相關的流水線當成了標志物。深思之下,很有意思。在流水線這種生產方式被發明以前,工廠的生產要求每一個技術工人必須從學徒到大師。任何一個產品,必須要經過長期訓練后的高級技工才能掌握其生產要領。就像現在尚存的手工藝人一樣,如果產品的生產是嚴重依賴于人的高超技藝的話,那么大規模生產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找不到那么多高技術工人。同時,想要保證產品質量一致性,顯然也是很難的。而流水線的發明,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它將原本一個非常復雜的任務,模塊化地細分為工序。每一道工序對人的要求就降低了很多。
也就是說,流水線生產方式,可以讓普通的工人,通過組織起來之后,完成原本一個大師才能完成的工作。同時,因為某一環節的工人不斷地重復同一操作,技藝可以得到更高的發揮。產品的整體質量和穩定性都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更關鍵的是,由于流水線的生產,使得效率大大提高,規模生產才有了可能,產品成本不斷下降,導致商業極大繁榮。
圖1 從工業1.0到工業4.0也就是說,流水線生產方式,可以讓普通的工人,通過組織起來之后,完成原本一個大師才能完成的工作。同時,因為某一環節的工人不斷地重復同一操作,技藝可以得到更高的發揮。產品的整體質量和穩定性都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更關鍵的是,由于流水線的生產,使得效率大大提高,規模生產才有了可能,產品成本不斷下降,導致商業極大繁榮。
與此同時,也造成了生產關系的變化。對社會而言,由于規模生產的出現,才能讓社會財富集中到少部分企業主手里。后來,這部分人自然形成了階層,再后來發生的各次革命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了現代化。
同樣由于流水線,導致了系統工程、可靠性工程等等學科的發展是后話了。
因此,將流水線定義為工業2.0的標志,也是一個非常有啟發的視角。
3.0引入了質量、效率和麻煩
工業3.0, 德國人說電氣化自動控制是標志。我的理解是在工業3.0的基礎上,將人工變成了自動化。這不僅僅是進一步釋放了產能,而且克服了人類重復勞動易出錯的問題,使次品率從百分比降至了百萬比來衡量,產品質量大大提高。同時,生產效率達到了一個地區的產量可以滿足全球的供應量的程度。這個時代,出現了跨國的大型企業。
但是,這種爆發式的產量增加,馬上就產生了一個后果,就是產能的嚴重過剩。許多產品,包括汽車,實際上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達到了產能的飽合。通過新興國家市場的開發(包括中國等東亞國家),這些工業得以維持到現在。但是,大宗產品的過剩產能馬上使得依賴于需求的資本主義運行方式難以繼日。如果沒有新的需求被開發出來,經濟將無法繼續增長,甚至產生嚴重的經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細分被廣泛運用,即通過對不同人群需求的調查,設計不同人群獨特的產品以維持訂單數量。在這一過程中,大量同質化的中小企業被兼并,生產能力不斷地合并到超大型企業中。制造業開始出現了分工,有些只做設計,而有些只做生產。就象中國的代加工業一樣,論產能誰也弄不過我們。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工業3.0確實是4.0的鋪墊。在工業3.0下,生產大都是推式生產,企業雖然也要考慮用戶的需求,但是是不會做定制化需求的。但是,當全球所有人口都被滿足了之后,如何讓用戶繼續產生消費需求,就只能從個性化入手。希望整個生產過程是由用戶的個性需求發起,從而驅動整個生產過程。
4.0如此被推演上來
由于互聯網的出現,信息的交互在用戶、設計商、制造商、物流等等相關環節中得到了無障礙交流的可能。因此,工業4.0是互聯網的信息基礎的高速發展,與制造業自身發展的要求,一個相交融的產物。
順著這個思路再做預測。當產能大量集中在一些制造企業后,巨量的個性化需求顯然不可能由少數企業來實現,而只可能由分布在全球無數個具備需求捕獲和產品設計的機構、工作室甚至個人來完成。這些全球分布的設計者為巨量用戶設計產品。甚至品牌,不再屬于制造業的,而是這些設計者的。
即使在制造業,即使在貌似保守的德國,這其實也不能算新鮮的事情。德國隱形冠軍,歐洲市場照明技術的引領者Zumtobel公司,很早就開始跟國際設計師合作,產品推廣上都會提到設計師的名字;甚至專門為設計師共同辦展覽。
進一步往前看,隨著各種設計工具越來越簡單,用戶自己甚至可以開始設計過程。這些全數字化的設計,通過網絡傳輸到云端制造企業進行生產。至于具體是哪一家,也許人們并不關心,就像我們并不特別關心我們的各種交易數據放在哪一臺服務器上。
3.0時代引發的產能過剩,使得工業4.0的個性化生產的標簽顯得更加矚目。表1 從工業1.0到工業4.0
一切回到數字化
德國人對工業4.0的提出,應該是深切感受到了全球制造業,尤其是新興制造業國家帶來的生存壓力。這是一個為自己量身訂做的方案。然而它說明白了,打通全生命周期的設計到制造數字化和透明化——這件事有多重要。
知識的數字化和傳遞,使得將來對用戶需求具備理解能力的設計者獲得競爭優勢,在數字化的設計平臺上保存自己的創意和知識。而數字工廠則會成為云制造里面的節點,源源不斷地接受各種需求訂單,將數字化想法變成物理實物。
從這個角度來看,傳統意義上的工業變得面相模糊了。共享經濟變得開始重要起來,創意、想法可能會是未來人類追崇的東西。就像我們的先人對工業剛出現時的膜拜一樣。
也許此時,人們會把工業生產看成了水、空氣一樣天經地義的資源,無視其存在。流動性的云制造,開始變得普及。一個安靜的自我設計與消費者,在屋里悠閑地隨手比劃,卻是直接觸發著遠處的某個地方轟鳴的機器為她而運轉。
數字化技術、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這些都會是這個時代的屬性。但是,真正斷代的或許并不是具體的某項技術,而是人與萬物、人與機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革,這當是更為本質的根本性問題。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