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在國內,已經有天智航、柏惠維康、威高集團、賽諾微和復星集團等多家企業涉入其中。面對一片手術機器人行業的藍海,各家企業打法不盡相同,整個行業也呈現出百花齊放之狀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發展速度很快,手術機器人行業依舊屬于一個新興行業,也面臨諸多顯而易見的諸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考驗著國內無數的從業者們。
手術機器人能做什么?
手術機器人行業的快速發展源于我國服務機器人的快速發展。一則數字可以證明我國服務機器人行業的地位,2018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為18.4億美元,2019年達到22億美元,同比增長約33.1%,高于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增速。可以看出,目前我國服務機器人的發展水平已經快速提升,相關技術可比肩歐美,發展速度也快于其他國家。
在醫療領域,機器人也已得了到推廣應用。例如手術機器人便克服了傳統外科手術精準度差、手術時間長、醫生疲勞和缺乏三維精度視野等問題,給病人帶來了更好的臨床轉歸,并且大大縮短了醫生對于復雜手術的學習曲線。
和其他行業一樣,我國的手術機器人行業也啟蒙于外資企業。在2006年外資巨頭達芬奇機器人進入中國后,便長期壟斷國內手術機器人市場,直到2018年開始,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第一批專利保護陸續到期,龐大的市場面臨新的契機,我國才迎來了更多的自主研發創新創業者,眾多醫藥巨頭也紛紛涌入,那么手術機器人到底能給手術帶來什么優勢呢?
華志微創創始人王榮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作為醫生的第三只手,手術機器人的出現解放了醫生雙手,也幫助醫生觸及到人體本身無法實現的精細程度。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朱曬紅教授表示,在傳統手術中,外科醫生站著做幾個小時手術都是常事,手術機器人投產后,醫生可以坐在操作臺上做手術,降低術者疲勞程度,保證了手術的安全性。此外,他還表示,醫生可以借助高速寬帶技術與其他有數字接口的設備對接,遠距離控制手術機器人,實現遠程手術,這就是手術機器人有別于傳統手術的優勢所在。
在企業方面,除天智航之外,目前處于領先地位的企業還有柏惠維康、威高集團和賽諾微等企業,其中柏惠維康此前推出的“睿米”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Remebot)為我國首個正式獲批的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填補了國內該項領域的空白。公司于2018年獲得聯創資本獨家1.3億元C輪投資,用于新型手術機器人的研發。
柏惠維康首席運營官聶智告訴健康界,“睿米”首款手術機器人產品上市以來,已陸續在全國56家知名三甲醫院開展臨床手術,其中在天壇醫院、解放軍總醫院、武漢同濟醫院等12家知名醫院成功開展精度要求極高的腦深部電刺激(DBS)手術,這充分體現出科技的優勢。
威高集團也不甘示弱。該集團負責人對健康界表示,目前,由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與天津大學、威高集團等多家單位聯合申報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字診療裝備研發”重點專項“多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定型設計與產品化技術研究已經取得了國內手術機器人行業的首個醫療器械注冊許可證。
據了解,目前湘雅三醫院已用該技術完成各類手術160余例,90%以上為四級手術,包括遠端胃癌根治,肺外葉切除術等復雜手術。
外資專利保護攔路虎
目前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的手術機器人生產企業為外資的達芬奇機器人,達芬奇機器人的技術脫胎于斯坦福研究院。1995年,直覺外科公司創始人Frederic Moll購買了達芬奇機器人的知識產權,并在1996年推出第一代達芬奇機器人。
截至2019年,達芬奇機器人全球安裝量達到5582臺。其中2019年新增596臺,同比增長11.95%。達芬奇機器人每年完成手術量也是連年遞增。目前全球尚未有一家公司能取得如此高的銷量來和“達芬奇”抗衡。
達芬奇取得如此高銷量的原因在于是專利保護。在美國專利局的數據庫里,達芬奇手術系統擁有相關專利2000多項,包括多自由度手術機械臂、前端手術器械、三維立體視覺定位、人機交互等等,幾乎覆蓋了現有同類外科手術機器人的所有技術保護點。
根據美國法律,專利期限從授權日開始生效,有效期為20年。“達芬奇”所涉及的2000多項專利,最早一批申請于1997年,其它專利也將在這幾年陸續到期。也就是說,時至今日,希望模仿“達芬奇”的公司才真正看到了希望。不過,20年的專利保護期,已經為“達芬奇”筑起了一條足夠寬敞的護城河。
“醫療器械行業和別的制造業還不太一樣,它需要企業根據醫療機構的反饋,不斷調整產品的最終形態。”一位資深的業內人士告訴健康界,過去20年,“達芬奇”陸續更新了6代產品,每一次迭代的背后,都是大量專家總結出的臨床案例和實操經驗,這才是它最厲害的資源。
不過這種現象也正在得到改變,從2018年開始,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第一批專利保護就開始陸續到期,這個市值千億的市場就涌入了眾多覬覦已久的冒險者,其中就包括許多中國的玩家,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手術機器人未來存在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及巨大的利潤。不過就目前而言,國內相關企業要想分得達芬奇機器人專利到期之后的一杯羹,但是仍然面臨國外同樣有次想法的同行間的爭搶,這也是不可回避的。
實現產業化寥寥無幾
據普華永道與ROBO醫療聯合發布的《全球手術機器人行業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球范圍內醫療機器人市場主要參與者依然是美國企業。根據健康界不完全統計,目前手術機器人相關的公司有36家,雖然近兩年不少創業者開始探索這一領域,但目前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仍然處于早期階段。
國產手術機器人難以產業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價格居高不下。以達芬奇機器人為例,其設備本身價格上千萬元,只有少數頂級醫院具有購買能力;達芬奇機器人輔助手術的價格,據相關媒體報道,一般需要在傳統手術的基礎上加3萬元,這其中包括開機費以及手術過程中的實際耗材費,構成了達芬奇手術的基本價格體系,對于患者也是不小的負擔。
聶智也曾表明,柏惠維康機器人雖然現在進入了30多家三甲醫院,但整體的普及率依舊不高。其原因除了研發技術的高門檻所造成的供給不足外,手術機器人的“天價”也造成醫院和患者等需求端難以消費。
聶智告訴健康界,國產手術機器人設備本身相對具有價格優勢,但并不意味著性能的下降。不過,目前,無論是主從操作的達芬奇機器人還是自主定位“睿米”機器人,其輔助的手術都尚未進入醫保支付目錄,相對于傳統手術,患者端是會支付較高的手術費,這也是限制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于未來如何推動國產手術機器人的發展,聶智認為,如今,越來越多的醫生已經相信,機器發揮擅長與人類并肩作戰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在此情況下,只要產品能夠提高醫生的學術水平、手術效率,加快醫院病床的周轉率,那么,醫院的購買積極性不成問題。不過,醫療是一個強監管的體系,光靠企業的商業行為難以推動,國家政策的扶植應該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
資本熱錢下仍需保持冷靜
毫無疑問,機器人的時代正日益臨近,醫療機器人正改變著醫療行業。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風險資本涌入醫療機器人產業,并助推醫療機器人快速發展,不過值得甄別的是,資本的熱錢進入之后,也將會呈現各種良莠不齊的現象。
在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楊廣中就曾表示,從技術角度來看,機器人關鍵核心領域依舊是減速機、伺服電機等,必須掙脫關鍵技術的桎梏,同時結合醫療行業的市場特性,研發出本土醫療機器人的成熟產品以抗衡國外品牌的來勢洶洶。
楊廣中認為,從行業發展角度來說,未來醫療機器人的發展須避免“低端產能”重復建設,將集中優勢和科研資源主攻突破點,細化現有機器人產業研究方向才能有助于本土醫療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和生存。
事實上,在推動國產手術機器人發展中,包括聶智在內的先行者們一面在創新,一面也擔心著后來者的仿制加速。
不過,聶智也向健康界表示:創新失敗的風險總比成功的機率更高,盡管有知識產權,但抄襲的成本還是太低。包括機器人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等等,這些流程一旦穩定規范起來,仿制者們就能以極低的成本和極少的時間進行模仿。從這一角度來說,中國對創新的保護還任重而道遠。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