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來,隨著一些醫療行為的“線上化”,患者能獲取的診療信息已經越來越豐富,醫院正越來越開放。“北腫云病歷”也在向患者開放上,邁出了重大一步。
近日,北大腫瘤醫院發布通知,將在其“北腫云病歷”app端開通在線復診功能,為術后、化療及穩定期治療的腫瘤患者開具常規檢查、檢驗及處方等。
目前,北大腫瘤醫院已經有17個臨床科室上線在線復診功能,患者只需下載“北腫云病歷”app在線上預約掛號就診即可。并且,在線復診支持醫保支付,患者可根據情況選擇線上、自助機或窗口繳費。
圖一 北腫云病歷app
在線復診背后的“云病歷”
除了響應國家對于互聯網醫院的政策,北大腫瘤醫院規定,患者進行預約掛號、在線診療需要在醫院上馬的app“北腫云病歷”上進行,這將為app增添必要的應用場景,激發患者下載app的需求和應用熱情。
“北腫云病歷”是北大腫瘤醫院2018年上馬的app,除了能實現就診掛號,還兼具EHR和PHR的功能。從區域層面,“北腫云病歷”實現了就醫機構區域間電子病歷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從醫院層面,能向患者公開診療信息,患者可以在app上建立自己的健康檔案。
“北腫云病歷”是怎么做到的?又為什么要做“云病歷”?
先從EHR說起。
2017年,北京市推行EHR(30家醫療機構電子病歷共享項目),作為電子病歷共享調閱的重要基礎,北大腫瘤醫院開始建設云病歷,并于2018年推出“北腫云病歷”app。
所謂電子病歷共享,起因是2017年北京衛生健康委發布的《關于加強北京地區30家試點醫院電子病歷共享調閱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稱,為推進健康醫療信息互聯互通,支撐下一步首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和現代化醫院建設,將首先在北京地區30家醫院中實現跨院電子病歷共享及調閱服務。
作為30個試點單位之一,北大腫瘤醫院將與其他試點醫院共享患者就診時所產生的各項信息。患者就診時的醫生以及當時的診斷、病歷資料,就診處方、病歷、病理報告、處方相關藥品指導等信息,將在全市30家試點醫院實現共享調閱。
數據共享的關鍵一步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俞小萍一直關注患者信息的共享。她告訴健康界,醫院間的數據共享非常重要,而實現這一點,最好的做法就是共享電子病歷,也就是“云病歷”。
“對于醫方,首先,‘云電子病歷’夯實了遠程醫療、互聯網診療、互聯網醫院必備的數據基石,電子病歷上網,有助于醫醫之間、醫患之間的互動與網絡協同。其次,‘云電子病歷’的時效性,倒逼醫療機構電子病歷書寫質量與效率并重,進而助推‘云電子病歷’發展,如電子病歷云上專科模版應用、疾病診斷及其編碼云上動態維護、云CDSS等,以及電子病歷人工智能深度應用等。”
因此,俞小萍認為,北大腫瘤醫院建立“北腫云病歷”的做法,“對云病歷的普及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除了醫院間信息互聯互通,俞小萍認為,“云病歷”的推行,患者也將從中受益。“對于患方,近期效應是就診醫療信息便捷獲取。患者可在互聯網上及時獲取字跡清晰、隨時打印的醫療機構個人診療信息,有利于互聯網疾病的咨詢與復診,線下跨院區、跨區域就醫。遠期效應是個人健康檔案建立。除了醫療機構診療信息,患者可上傳院區外健康監測數據,個體信息的完整性有利于疾病與健康的自我管理、家庭醫生管理、社區醫生管理。”
俞小萍的觀點,與北大腫瘤醫院“云病歷”的建設思路不謀而合。
為患者提供更多服務
在EHR推行之后,北大腫瘤醫院信息中心主任衡反修曾撰文表示,正是建立通向患者“云病歷”的好契機。
他提到:“如果能以各醫院共享電子病歷為基礎,把相關信息共享給患者,患者還可以在其中補充個人健康記錄或者外地醫院的就診資料,就能形成患者的個人健康檔案(PHR),對于患者是個人健康記錄,對于醫生而言則可以作為診療參考。”
這就是建立“北腫云病歷”的另一層考量,為患者提供個人健康檔案。
2018年,國務院頒布了《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其中規定,患者擁有病歷復制權利。這意味著,從2018年10月1日起,醫療機構有義務為患者提供患者幾乎所有的診療記錄(包括歷史病歷),衡反修提到,“這是促進PHR發展的里程碑性的起點。”
衡反修告訴健康界,雖然患者有權利獲得病歷,但醫院出于各種考量,大多不會主動推行,只在患者要求時,允許患者復印病歷。但是,患者有權利獲取病歷,病歷共享必然是一個趨勢。
于是,在政策環境和應用環境都就位后,2018年,“北腫云病歷”app上線,關于“北腫云病歷”app的運作方式,衡反修介紹:“只要患者來醫院就診,就可以下載并綁定個人信息,其之前的就診信息資料就會推送到客戶端。這些資料包括檢驗、檢查報告、處方記錄、就診掛號記錄、就診費用、出院小結、出院記錄、出院診斷書、入出院通知書、門診病歷、健康處方等。”
“北腫云病歷”上線時,只有兩項功能:一是為患者提供電子病歷資料查詢(含出院診斷證明、檢查、檢驗、處方等);二是為患者推送診療信息(患者用藥指導等)。后來,“北腫云病歷”app上又不斷增加和豐富,現在,當患者打開“北腫云病歷”app,就可以在其上查閱自己的診療信息、上傳自己的血糖、血壓指數,獲取變化柱狀圖,進行個人健康管理,同時還能切換家庭成員賬號,對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進行管理。
衡反修告訴健康界,現在一些醫療機構也在做病歷共享,但一般只能共享三個月內的診療記錄,而在“北腫云病歷”,則可以查閱全部時間段的診療記錄,同時,患者還可以上傳自己在其他醫療機構的診療記錄,形成更加完整的健康檔案,這些信息,患者擁有自主權,可以選擇是否共享到醫生工作站。
雖然,“北腫云病歷”已經在北大腫瘤醫院施行,但仍然具有顯著的局限性。首先,“北腫云病歷”共享給患者的只有在自家醫院就診時的信息,而EHR其他試點醫院的就診信息,還只能實現醫療機構間的信息共享,無法在app上開放給患者查閱。其次,“云病歷”所共享的,僅限于門診記錄,而住院的病程、查房等信息還未向患者開通。
但從積極一面看,在疫情以來,隨著一些醫療行為的“線上化”,患者能獲取的診療信息已經越來越豐富,醫院正越來越開放。“北腫云病歷”也在向患者開放上,邁出了重大一步,接下來怎么走,值得期待。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