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互聯網+”深入各行各業發展的趨勢下,為解決我國醫療資源的短缺問題,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來促進“互聯網+醫療”產業的發展。
繼今年7月21日國家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明確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范圍之后,11月2日,國家醫療保障局正式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其中,對定點機構具備的條件,互聯網+醫療服務定價、支付,互聯網+醫療復診處方流轉等作出詳細規定。
按照“指導意見”規定,參保人在本統籌地區因互聯網+醫療服務復診并開具處方發生的診察費、藥費,可以按照統籌地區醫保規定支付。各地可從門診慢病開始,要逐步擴大醫保對常見病、慢性病“互聯網+”醫療服務支付的范圍。今年年底前,各統籌地區醫保部門要制定本地“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管理辦法。
從“指導意見”具體來看,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前期雖然還是限定在統籌地區,但門診統籌是醫保推進的重點。所以業內認為,未來互聯網醫療的醫保報銷也會向門診慢特病傾斜。后續可能會推進普通疾病在“互聯網+”醫療服務中的醫保報銷工作。除此之外,未來,在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建設基礎上,或還將完善電子處方、處方流轉平臺等信息模塊建設。
綜合來看,業內專家認為,此次“指導意見”的出臺可以說是國家醫保局明確支持并且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的綱領性政策。將進一步加快地方在線醫保支付政策的出臺,提升醫保基金使用效率,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加便捷、低價、有效的醫療服務。
實際上,互聯網醫療都是近幾年國家大力發展的產業,而今年疫情發生以來,由于互聯網醫療在疫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致使國家對其利好政策頻出。除了上述文件外,今年2月,國家衛健委先后發布3份涉及互聯網醫療的文件,提出充分發揮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診療優勢,鼓勵在線開展部分慢性病復診及藥品配送服務。
日前,國家發改委等14部委聯合印發《近期擴內需促消費的工作方案》也再次提到,要完善“互聯網+”醫保支付政策,在保證醫療安全和質量前提下,將慢性病互聯網復診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可以說,以上這些政策都顯示出國家對于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決心與效率非常高,也將致使其在一段時間內仍將利好政策不斷。業內預計,未來隨著國家不斷放寬對互聯網+醫療的約束,且打通了醫保、支付等多處關鍵環節,我國互聯網醫療還將持續快速增長。
有分析顯示,今年結合各方面數據,醫藥電商和互聯網醫療市場的整體增速或高于90%。隨著后續資本的競相入場,預計今年醫藥電商交易規模將直逼2000億大關,達1876.4億元,增長94.58%。
從以上數據看來,互聯網醫療、醫藥電商的市場即將迎來大爆發。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疊加帶量采購等醫改政策的背景下,整個行業或也將加速大變革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