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是“十三五”期間國家重點的產業發展方向。近年來,受利好政策、經濟發展、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因素,以及生物制藥技術、海外資本涌入、人才大批回歸等綜合因素的多重驅動下,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市場規模也在迅速擴大,從2015年的12207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640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6.09%。
另有數據顯示,我國生物醫藥市場規模將由2019年的3700多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近4000億元。預計未來五年(2020-2025年)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還將保持10%-15%的增速,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可見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前景廣闊。
由于生物醫藥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因此對于科研院所、高端院校、城市配套以及生物醫藥產業集聚有著較高的要求。
目前,國內生物醫藥集聚趨勢正在顯現。數據統計顯示,中國90%以上的地級市都有生物醫藥企業,其中30%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重慶、廣州、天津、蘇州、石家莊、杭州等10個城市。
另外,倘若以科技部認證的高新企業和上市公司作為行業頭部企業。北京、上海和深圳則為集聚頭部企業數量前三的城市。其中,北京287家生物醫藥企業中,有180家企業符合“頭部企業”的標準,占比達到62.7%。
分析指出,主要是人才、科技、產業基礎等客觀因素加上城市政策傾斜,決定了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在這些城市當中。以北京市為例,除了具備人才、科技、政策等條件外,北京還在土地出讓方面同樣不遺余力的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數據顯示,在北京市2019年工業用地成交情況中,總計共成交28宗,出讓面積接近117公頃,總成交額超過16億元,其中12宗的成交對象為生物醫藥產業。從工業用地的出讓情況也可以看出北京市對于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大力支持。
再比如深圳,近年來深圳高度重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據了解,今年1月,深圳市出臺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1+3”重磅政策文件,為產業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下一步,深圳還將在生物醫藥領域不斷發力,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取得更大的突破,闖出新路子,呈現新氣象。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增加值337.81億元,增速達13.3%。目前,深圳在生物醫藥領域組建了超過300家創新載體,涌現了邁瑞醫療、信立泰、微芯生物等一批代表性企業,并具備了高端醫療器械、基因測序、生物信息分析等創新技術。
而除了生物醫藥集聚趨勢顯現以外,區域專業化分工也同時初現。業內以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為例,目前長三角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生物醫藥產業體系。其中,上海為生物及新型醫藥研發中心;上海、杭州、泰州、無錫是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上海、南京、蘇州、杭州是生物生化制品制造基地;蘇州、連云港、湖州、金華是化學原料藥和生物醫藥生產基地;上海臨港,江蘇鹽城,浙江寧波、舟山則是海洋生物產業基地。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