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生物芯片、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制造”成果,正加速走向海外,服務重大國際活動及重大需求。
里約奧運會于5日晚拉開大幕,中國企業同方威視的16位技術人員,雖然就在開幕式馬拉卡納體育場附近,卻無暇顧及開幕式的精彩表演。他們需要保障260多臺“中國智造”安檢設備正常運營。在他們看來,這是另一場重要的“出場秀”。
沙灘排球賽場安檢機必須要面對松軟土地、供電困難、海水腐蝕等情況,安檢設備如何可靠運行,這是幾個月前擺在同方威視巴西子公司總經理陳雍健面前的難題。
依托清華大學技術背景及研發團隊的同方威視,用短短幾個月時間完成產品技術優化,4月獲得巴西招標采購,為里約奧運會提供手提行李和大型貨物的X射線掃描設備。這成為轉型“中國智造”的又一例證。
實際上,中國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生物芯片、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制造”成果,正加速走向海外,服務重大國際活動及重大需求。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正通過科技創新提升自身在全球制造業價值鏈中的地位。
對此,中國展訊通信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力游也深有感觸。趕在里約奧運開幕前,展訊研發的WCDMA/HSPA(+)芯片平臺SC7731G正式進入巴西手機制造企業Rockcel。
展訊研發代表了“中國智造”的重要特點:高性能、降低開發成本、加快設計周期、完整的交付方案,以及更加完善的服務。
不難發現,中國一直在創新方式,推動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轉變。2015年5月中國發布《中國制造2025》,提出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并以此作為實施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全國各地也開始探索適合自身資源稟賦的智能制造創新路線。
中國還調動科研機構、院所實驗室里的創新成果,以創新機制轉化成果,支撐智能制造升級。
去年底開始,寨卡病毒在巴西傳播。接到海外市場需求短短三天內,清華控股旗下博奧生物迅速開發出寨卡病毒30分鐘快速恒溫擴增檢測試劑,以微流控芯片形式實現對寨卡病毒的快速檢測。這一中國生物芯片技術突破便是源于清華從實驗室到產業的轉化鏈條。
“從大學到產業的轉化路徑無疑為眾多智造成果提供了保障。大學與產業主體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投入資源,共同面向需求、研究開發,共享知識產權,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建立了高效的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體系。”中國工程院院士范維澄說。
如今,范維澄還擔任清華產業“清華控股”旗下北京辰安科技的首席科學家職務。他帶領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等科研力量,與公共安全技術成果產業化團隊協同創新,推動“中國智造”的安全一體化平臺走向厄瓜多爾等海外市場。
如果說前瞻性政策開拓了尖端技術、智能制造的發展新空間,那么,創新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則為“中國智造”走向海外添磚加瓦。
清華控股董事長徐井宏說,未來五年內,清華控股將投入500億元研發經費,設立100億元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加速轉化50項重大科技成果。這項名為“基石計劃”的高校產業探索,目的便在于拉近中國實驗室與全球前沿應用的距離。
從服裝鞋帽、電子設備的“制造”,到機器人、信息技術、生物芯片的“智造”,信息技術與創新將加速與中國經濟各領域跨界融合,釋放增長潛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說,預計到2020年,信息技術帶動跨界創新,帶來的信息經濟將占到中國GDP的40%。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