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9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應邀出席“中德歐實現氣候新目標的路徑”非正式圓桌對話。圓桌對話上,我國也重申這2大中長期目標和遠景,并承諾以更大的決心和更大的力度,堅定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
2020年11月9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應邀出席“中德歐實現氣候新目標的路徑”非正式圓桌對話。聚焦中歐各自最新宣布的應對氣候變化中長期目標和愿景,就其實現路徑、短期影響及深化中歐氣候變化合作展開探討。
周所周知,我國剛剛明確給出了“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愿景。圓桌對話上,我國也重申這2大中長期目標和遠景,并承諾以更大的決心和更大的力度,堅定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
中德自1994年啟動環保合作以來,合作深度大大拓寬,從政策法規、管理系統,到電子廢物管理、油氣回收、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高碳匯經濟等,合作領域持續延展。
2009年,雙方在此基礎上開啟了氣候合作,建立氣候變化工作組,在科學研究、技術轉讓、清潔發展機制、能力建設等方面開展大量合作,就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溫室氣體監測、碳排放交易體系等方面進行了項目合作。
近年來,中德之間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有了長足發展。
通過戰略性政策對話和專業化技術交流,中德在一些重大課題上有針對性展開了務實合作,包括構建環境治理體系、防治細顆粒物(PM2.5)污染、調查土壤污染、建立碳排放交易體系、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等。
中德氣候工作組、中德環境論壇、中德戰略環境對話等合作機制有效運行中。
2018年,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中德發表的《聯合聲明》提出攜手努力塑造可持續的未來,大篇幅闡述在生態環境、氣候變化和海洋環境等方面的合作共識。一面是我國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際經驗做法;一面是德國在可持續發展的諸多議題上既有理念又有實踐,值得借鑒。
2019年,第六屆中德環境論壇在京召開,主題是“面向2030:加速創新變革,實現綠色發展”,是落實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聯合聲明的一項重要活動。
生態環境部部長還在會見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護和核安全部部長時表示,中德生態環境合作25周年,在污染防治、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合作取得豐碩成果。希望,雙方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領域合作,攜手應對全球環境問題,推動兩國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據悉,德方也對我國近年來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評價,表達了進一步深化在生態環境領域合作的意愿。此次會面,雙方共同簽署了《中德環境與氣候變化工作組工作大綱文件》,就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等議題進行了探討。
深化國際合作,參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已經成為重要貢獻者和引領者。據了解,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批準加入30多項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多邊公約或議定書,與100多個國家進行了廣泛的環境保護交流,簽署了近150項生態環保合作文件。
“十四五”即將開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依然任重道遠,也希望為環境保護國際合作與世界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