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一/
混合云持續“發酵”
混合云的發展,源遠流長,不管是來自企業級IT廠商還是來自純粹的公有云廠商,大家對于混合云青睞有加,原因還是以前那個原因,即混合云在加快企業用戶選擇云的途徑上成為了首要考慮對象。
目前來看,不管是中國的企業用戶,還是全球的企業用戶,在云的策略上“腳踏兩只船”已經比較常見,即使當前還沒有“腳踏兩只船”,也屬于正要“踏兩只船”的過程中。混合云帶來企業用戶私有云的安全性、公有云的便捷性,兼顧了公有云與私有云,帶來自身業務應用在穩態與敏態上的混合支持。混合的目的不是混合本身,而是如何更好滿足當前企業用戶對于云的部署與應用的靈活需要。
基于對于數據安全的”鐵“定律,任何企業用戶都需要針對云數據安全實現一定的隔離,當然,這需要針對不同用戶類型、不同規模而言。對于任何企業用戶來說,混合云帶來更優化的數據安全策略,滿足用戶云上多元變化,這就足夠了。
不過,從中國的混合云用戶整體發展分析來看,來自阿里云、騰訊云、UCloud等公有云廠商對于混合云的加倍重視下,進一步加強了混合云落地政企用戶。
中國混合云用戶不僅十分看重云上安全,而且一直以來對成本整體優化上也非常看重。混合云在兼顧公有云與私有云帶來的利好同時,對于用戶上云的成本降低有著明顯的好處。從混合云整體采用模式來看,公有云與私有云的混合方式被政企用戶更為重視,實際落地也更為多一些。其次采用多個公有云的混合云方式也越來越被上云企業所看重。當然還有私有云與私有云的混合云方式,屬于比較早被中國政企用戶所采用。
當然,除了公有云廠商愈加重視推動混合云的發展之外,企業級IT廠商也同樣積極在推動混合云方案的創新,只是企業級IT廠商更多立足于私有云的基點來擴展混合云的方式,即便也與公有云廠商合作,并支持公有云環境,但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略顯保守一些。與此而言,如UCloud擁有公有云資源,同時也構建了混合云的架構混合多元、數據平滑流動、安全維度全面、定制靈活按需、交付完善統一的特點,以及整體方案的最佳實踐與落地能力。
可以成功落地才是檢驗混合云好不好的唯一標準。針對落地能力打造上,UCloud有著多年的行業實踐積累與技術創新儲備,滿足混合云用戶在云原生技術、云網協同、數據安全、裸金屬應用、混合云托管,以及IDC數據中心資源上的六大常見需求。
正因為公有云廠商帶來的混合云策略更為積極主動,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動了中國企業用戶上云步伐的再加速。與此同時,公有云廠商愈加強調混合云的開放、定制與安全三大核心要素,不僅可以促使混合云用戶不被某一朵云所綁定,而且可以從實際應用需求出發做定制化的落地,兼顧一直以來越發被用戶所重視的數據與網絡的安全考量。因此,這些舉措也不斷強化了政企用戶對于混合云方式的選擇,從而實現了中國的企業用戶采用混合云方式的占比在當前達到了兩位數。
基礎決定發展,來自公有云廠商與企業級IT廠商不斷針對混合云得以夯實的基礎,必然在滿足企業用戶需求上得到與時俱進的迎合,這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混合云概念的風行,提升了混合云的行業落地。這應該也是業界不斷看好混合云發展的根源所在。
按照當前數字化進程加速的節奏來看,混合云將在2021年持續發酵也成為一個必然了。這如米酒一樣么,持續發酵,就是香。
趨勢二/
邊緣云正在醞釀新突圍
從邊緣端到數據中心到云端,這樣的區隔與發展邏輯,已經逐漸在多個行業中被認同。在2020年的《預見2020年公有云發展十大趨勢》中趨勢七提到了邊緣計算進階成為一個比較獨立的行業門類。然而,隨著5G、物聯網、云計算、AI等協同發展,來自新零售、醫療、工業園區、智慧城市以及工業物聯網等領域的發展,加速了邊緣云更為業界所關注。
一方面,來自多領域的廠商在不斷推薦邊緣云解決方案的落地,以微型數據中心為不同行業用戶構建邊緣云中心,這為用戶將邊緣云的部署變得更為完善和成熟。在這個領域中,來自公有云廠商、AI廠商、企業級IT廠商、系統集成商等多個領域的玩家在推進,從不同的側重點出發,為用戶邊緣云的需求提供快速的方案落地和響應。
另一方面,云邊端端協不斷在推進,也加速了AI技術與云技術、物聯網技術、以及5G網絡技術的進一步融合。比如邊緣端的數據生成、采集、分析、管理等環節,落地到邊緣云,不僅可以加速計算與數據處理效率,同時可以結合AI與大數據分析,為邊緣端到需要提供快速的洞察與決策。特別是針對城市領域的海量監控方面,邊緣云的價值會進一步彰顯出來。
伴隨著企業用戶將更多與邊緣端相關工作負載逐漸轉由邊緣云中心來支撐,特別是基于邊緣云構建的基礎設施方案不斷創新,業內幾乎與數據中心、服務器、超融合相關的廠商都已經更新或豐富完善了自身邊緣云基礎設施產品線。
就此而言,邊緣云也將在2021年醞釀更大的新突圍,雖然還不能完全與數據中心、公有云直接抗衡,但也將促進數據中心廠商、公有云廠商、企業級IT廠商對于邊緣云的重視越來愈高,也將逐漸成其為比較有發展潛力的一項業務。
趨勢三/
容器云激發云創新
容器的熱度一直不減,這是為何?當然在于容器可以為用戶帶來云領域的敏捷創新。
容器云從出現到被重視,在2020年表現尤為突出。全球專注容器云的技術性公司還是比較多,在中國依然如此。
從公有云廠商大力推進容器技術云上落地之后,容器云的概念就備受業界看重。與此同時,作為專注容器領域的技術性初創企業,更為重視容器云對于百行百業中有志于云創新的行業用戶。容器技術的推進,加速了DevOps成為所有企業所重視的方面。開發運維更為智能的一體化,也讓容器技術Docker和K8S風行一時。并且也促進了PAAS層云交付模式的創新。
與此同時,眾多的企業用戶并非都是容器技術專家,自然需要更專業的容器云提供商來提供一攬子的方案。
對于云的發展而言,PaaS層的競爭在2020年已經顯得非常激烈了,基于Docker和Kubernetes,借助微服務和DevOps,讓更多的企業用戶找到了針對應用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途徑。以容器云來應對應用開發、部署、運行的挑戰,對實際的部署帶來了更為靈活的選擇,并且都為輕量級的引擎,這就是大家喜歡容器云的重要原因。
業界基于容器技術的企業級PaaS解決方案也就很快出現并向多個行業推廣。
基于Docker、Kubernetes等容器技術的云原生技術服務提供商,如時速云等技術創新公司,在2020年也獲得了相當不錯的發展,其客戶已經廣泛覆蓋能源、金融、交通、制造、教育等重要行業領域。
事實上,容器技術發展歷經了近五年左右的發展黃金時期,不斷迭代、創新才迎來當前容器云激發云創新的新局面。
創新的好處在于,可以更好地滿足企業用戶業務發展的變化需要。容器即服務(Container as a Service)的云平臺構建,也成為大家一直以來關注的云原生發展焦點之一。
作為云原生發展的基石,容器技術在企業內的應用進一步深入。有調查顯示接近一半的企業用戶計劃或已經使用容器技術部署業務應用。正因為容器技術帶來云領域的全新進程,也帶來了企業用戶云時代新時期下的更快發展。為此,業界一大批致力于容器技術、云原生落地的技術創新公司,也從中迎來了自身的發展。
在與國內多個容器服務廠商的交流中,可以大體上了解到企業數字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共性問題。企業IT部門往往會面臨計算資源利用率較低、開發測試效率不足、軟件交付部署周期較長、產品運維工作繁重等問題,為此,基于容器虛擬化技術,構建持續集成、應用管理、資源隔離、虛擬網絡等多元化功能的云平臺備受矚目,一個容器云的全棧解決方案,對于任何一個企業用戶上云都顯得非常有吸引力。
以時速云服務的某個金融行業用戶為例,該客戶隨著業務創新發展帶來了交易額快速增加、數據量爆發式增長、交易系統和數據處理系統復雜性不斷提高等挑戰,更為強大的容器云平臺的綜合服務能力與之匹配成為重中之重。為此,其容器服務供應商時速云幫助其整合容器云、DevOps、服務網格等技術理念并實現成功落地,進一步優化預警響應、資源利用率,為應用采購成本節約數千萬元。目前,作為國內資深的容器技術服務提供商,時速云已經服務300+大型企業及世界500強標桿用戶。趨勢四/
人工智能上演云上“尬舞”
將AI的能力加注于云上,一方面提升了AI在算力方面的靈活性與彈性;另一方面也讓公有云的服務更為聚焦用戶數據分析、數據價值的洞察。來自全球領先的眾多公有云廠商如AWS、Azure、阿里云、谷歌云等,先后推出了人工智能云服務,云廠商之間在AI領域的競爭從算法軟件到集成芯片,云上AI尬舞備受關注。針對基因工程、醫療行業、智能交通、能源勘測等領域,提供了豐富的落地方案和支持。
實際上,AI云上之舞,我們大部分人都已經日常有所觀賞了,智能手機的諸多圖像識別,語音智能識別功能,紛紛基于云的方式為大家無感知地在提供服務。
AI與云的結合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平臺,AI云平臺在圖像、聲音、醫療影像識別等領域應用越來越深入,開啟了公有云與AI融合帶給行業數字化成功的價值的新篇章。同時也讓AI的深度學習、算法等技術,可以更好地為更多領域的用戶提供服務。
因此,AI領域的技術性公司也與公有云廠商形成戰略合作,AI技術與公有云技術融合成更多的新生態,基于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大數據等融合技術,覆蓋用戶在數據、模型、算法、應用程序接口、算力資源等全棧道需求。
人工智能云上尬舞,在2021年將更為精彩,并為此獲得持續發展,帶來多個領域中助推用戶應用效率的優化,靈活有效利用好云端算力資源,實現云端AI的更大范圍普及與落地。
趨勢五/
數據安全進一步得以強化
云上數據安全,從云計算誕生那一刻起就存在了。所謂吃一塹長一智,隨著數字化進程加快,云成為大家更好的選擇,企業用戶的云上數據安全考量也就越來越重要。
數據即資產,如何更好地實現數據安全,對于每一個企業用戶都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業界誕生了眾多致力于云數據安全的技術廠商。
整個針對云的數據安全而言,供應商數量幾乎超過了200家。在中國也有不下50家廠商在提供數據安全服務。
有眾多專注數據安全服務的供應商,這不僅是基礎,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數據安全領域的需求很旺。為什么呢?
從每年發生的數據安全事件來說,事后諸葛亮的說法比較多,但是如何針對數據安全進一步強化,真正實現有事不慌,無事不忙。其中自然離不開數據安全供應商的整體能力貢獻,更離不開企業用戶自身的數據安全管理理念與模式。
隨著企業上云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行業詞匯,必然對云上數據安全帶來更大挑戰。這些挑戰自然就是數據安全廠商的發展機會。因而需要公有云廠商、企業級IT廠商與數據安全廠商一道攜手,為用戶云平臺上的應用提供全面的數據安全保護能力。因此企業用戶針對數據安全進一步強化,自然也帶來了所有供應商能力的融合。
趨勢六/
公有云硬件設施助推企業快速上云
公有云硬件設施包括了一體機、超融合等,在助推企業快速上云之路上,正在與傳統企業級IT廠商一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公有云廠商強化硬件設施產品,感覺失去了公有云本來的基因優勢,其實不然,由公有云廠商推出的硬件設施,不管是裸金屬服務器、還是數據庫一體機,或是超融合,從根本上會考慮如何更好讓硬件對接公有云。
這就有別于傳統企業級IT廠商那樣對于公有云的支持只是一個手段。更徹底支持公有云平臺的公有云廠商硬件基礎設施,會逐漸因為企業用戶對公有云有著潛在需求情況下,提供前所未有的滿足。
當然公有云廠商所推出的硬件基礎設施設備或方案,立足點還是混合云。因為混合云成為企業上云的不二選擇,在不能完全整體上公有云的情況下,這將長期影響企業云化的路徑。
此外,從公有云提供的硬件基礎設施的模式來看,少不了與公有云更好地對接,目的就是讓企業上云更平滑,不至于因為異構平臺、軟件權限等等問題遭遇磕磕碰碰。
當然了,對于所有期望上云或者已經上云的企業用戶來說,可以實現快捷上云的途徑自然比自建系統,還要經歷不斷的修補“bug”來得更為順利和快捷。2021年,隨著新基建如火如荼地進行,數字化深入人心,公有云硬件設施助推企業快速上云也將成為更為明顯的行業重要趨勢之一。
趨勢七/
云管理平臺(CMP)成為云廠商“掌上明珠”
對于CMP(Cloud Management Platforms)云管理平臺,業內習慣性簡稱云管平臺,多個分析機構對此有著明確的定義,其本質意義在于如何管理好混合云與多云環境下的用戶云資源。
CMP并非只是公有云廠商的獨門利器,從當前全球CMP發展的現狀來看,CMP其實可以分為幾個陣營。
一是來自公有云廠商為了推進混合多云的發展,助力用戶上云管云與用云,由此而推出并發展了CMP相關軟件與服務;當然,公有云也有并購CMP相關技術初創公司,一步到位來豐富CMP能力的情況。
二是來自VMware、RedHat等偏軟件平臺化的巨頭,在推進自身業務的同時,針對混合云環境的實現與部署,比較早推出了CMP相關軟件和服務,并借助實際應用或社區貢獻不斷優化CMP,豐富完善CMP的云管能力。
三是來自有志于云未來的CMP技術創新第三方獨立公司,本身專注于CMP的技術創新,更為中立,同時與多家公有云廠商、軟件平臺化的廠商,甚至基礎設施硬件綜合提供商等共同合作,推進CMP在針對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云原生、底層基礎架構方面的云管理能力,實現企業在混合多云領域的統一管理、運維與運營。
整體來看,CMP技術創新第三方獨立公司在推進企業多云及混合云場景落地上非常積極,畢竟對于他們來說CMP的推廣與落地在很大程度上對其業務發展有著重要的關聯。
對于銀行、證券、電力、醫療、政務等領域用戶而言,混合多云部署的需求越來越明顯,“在一個平臺中實現企業云資源的統一管理”,用戶云管理需求不斷驅使云管平臺CMP的行業應用落地。作為云管理CMP技術創新第三方獨立公司,博云推出的一體化云管理平臺BeyondCMP,支持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管理,不僅實現了云資源統一管理、調配和自助式的各類云資源服務化交付,而且還提供云資源的運營能力,提升運營效率,幫助企業實現向云架構的遷移和持續優化。
用戶面臨多云混合環境的諸多挑戰,不僅要管好云,同時要還要運營得當,效率提升。對于將要或已經上云的用戶而言更需要平滑云遷移。“知我者,CMP也。”因而,CMP廠商需要針對行業用戶在多云、混合云、非云資源混合場景管理、云資源生命周期管理、自服務平臺管理、資源運維監控管理、成本管理與資源優化等方面實現綜合云管理服務的有效支撐。
作為云管平臺領域比較早就開始實現行業落地先行者,博云BeyondCMP非常懂得中國本土的云用戶痛點,融合專業云管理平臺與自動化運維平臺,為用戶資源成本運營分析帶來了更直觀、智能的支持,為用戶云管理帶來降本增效,將服務可視化、自動化推行到底,全面提升企業多云支持效率。
可見,對于任何CMP廠商來說,既要懂用戶需求,也要懂用戶痛點,才可以讓云管理平臺在企業上云、用云過程中發揮出更大的實用價值。
對于任何行業用戶來說,上好云更要管好云、用好云,其中真正懂云價值的用戶,自然會持續加強與CMP廠商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云落地的應用價值,帶來更優化的云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透過云管理看清各個云廠商的真相,從而獲得云服務的最佳選擇與最佳實踐,助力行業數字化實現的應用廣度與深度。
2021年,企業上云的速度還會繼續加快,全球云觀察分析預見,CMP云管理平臺不僅成為眾多公有云廠商的掌上明珠,同時也將成為軟件平臺化廠商的云利器、CMP技術創新公司的核心推手。與此同時,受到眾多領域廠商的共同加持下,CMP的發展也將呈現出更為精彩的趨勢。
趨勢八/
信創云影響與引領中國云計算市場
隨著云計算+信創行業的蓬勃發展,現在有不少云廠商在推行信創云,信創云不僅成為2020年的云計算行業“熱詞”,同時,信創云基于全部國產化的硬件、軟件與服務支持云平臺整合方案,深耕推進包括了黨政、金融、電信、電力、石油、交通、航空航天、醫療衛生、教育等重要行業領域。
相比政務云而言,信創云的起步與發展要稍微晚一些,當然,這與中國在信創基礎設施硬件、軟件等領域的不斷豐富與完善分不開。隨著新基建趨勢的加速,信創產業規模的發展潛力越來越被業界所矚目。
從信創的底層芯片發展來看,目前已有鯤鵬、飛騰、龍芯、海光、申威等國產芯片品牌,在硬件整機領域如服務器、臺式機、筆記本電腦等方面逐漸構建了豐富的產品,并不斷獲得完善。在華為的極力推動下,國產整體品牌廠商如浪潮、曙光、神州數碼、新華三等,基于鯤鵬芯片紛紛推出相關服務器、臺式機、一體機等新品。
從信創的軟件層面來看,在服務器操作系統、桌面操作系統、虛擬化軟件以及數據庫、中間件、云管理平臺等軟件領域,逐步形成了自有軟件生態,并廣泛落地實際行業應用之中。
從信創的應用行業軟件來看,在社交軟件、辦公、ERP等方面,已經構建了比較成熟的國產化行業軟件格局。
從信創的信息安全方面來看,在針對信息安全硬件和信息安全軟件領域,如統一威脅管理(UTM)、安全內容管理(SCM)、入侵檢測與防御(IDP)、虛擬專用網(VPN)、傳統防火墻、終端安全軟件、身份和數字信任軟件、SAIRO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國產化品牌的強大陣營。
基礎決定發展。信創基礎設施與軟件的不斷豐富、完善與創新,加上云計算在行業領域的不斷深耕,為信創云的落地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市場潛力巨大,必然驅動更多的信創領域供應商參與到信創云的發展之中。
在促進信創產業進步上,信創基礎設施能力的強大必然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也迫使相關供應商在硬件創新與生態構建上需要再加速。隨著2020年9月神州鯤泰系列產品正式亮相,神州數碼在信創產業領域的硬件創新能力與生態構建能力再次得到了業界關注。
在相繼打造了神州鯤泰(廈門)生產基地、信創研究院,并依托信創基礎設施打造鯤鵬超算中心這個典型的信創云場景之后,可以明顯看到,神州數碼正以產業應用場景需求為中心,以產品生產為支撐,以研發創新為動力,圍繞云+信創展開新的布局,助力城市、產業構建基于信創的“云化算力底座”。
從長遠來看,信創云不完全等同于“采用信創/國產化產品的云資源”,而是需要釋放真正意義上的信創算力。這就要求信創云不僅僅具備強大的信創基礎設施,也需要基于客戶需求和場景的、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多個技術的“融合創新”,進而推動商業模式和價值的重構。
作為中國領先的云及數字化整合服務商,神州數碼不僅擁有對接國際主流公有云的廣泛資源及云管理、云運營專業服務的豐富經驗,擁有基于鯤鵬主板的自研信創產品,同時針對行業數字化轉型需求,也具備軟件、硬件、服務的整體優勢。這也使得神州數碼在信創云領域呈現出獨特的風格。
目前,采用基于鯤鵬架構的神州鯤泰服務器,神州數碼廈門鯤鵬超算服務中心實現了信創云概念下的城市超算中心創新服務,這也成為神州數碼信創產業布局中綜合服務能力的集中表現之一。
信創基礎設施+本地云化方式落地,不僅使得神州數碼鯤鵬超算中心在為客戶提供海量存儲、海量計算能力的同時,可以以產業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實現對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測序、氣象環境等多項高性能計算場景的全面覆蓋,為政府、行業企業等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新型超算服務支持,也使得“按需擴容”可以輕松實現,讓超算服務成為中小企業也能負擔得起新型服務,為政府、行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新型超算服務支持創造了更多的優勢條件。
作為信創云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之一,城市級超算中心投入使用,并向產業、園區、科研機構等開放算力,進而將算力向垂直產業延伸,也必然加快信創云從概念走向行業發展的實際落地。
由此可見,對于任何一家信創云的服務商而言,或許在基礎設施創新、云計算應用落地、公有云與私有云資源整合等方面,具備強大的整合服務能力,將是在這場信創云發展的大機遇中彰顯價值之道。
與此同時,更需要的則在行業領域具備豐富的解決方案與長期的實踐經驗。信創云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結合云計算的行業落地,將信創技術融合創新作為推動行業數字化進步的基石。
當然,以用戶需求為中心推進云業務發展,一直以來是許多優秀云供應商的基本策略。
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立足點,信創云將不斷擴展到眾多垂直行業云領域,構建適應中國數字化時代的云發展模式和云產業生態,必然有助于中國云計算整體市場活躍,形成利于“數字中國”發展的大格局。
2021年,基于信創云的相關大型項目還將層出不窮,并持續影響與引領中國云計算市場的發展。
趨勢九/
SaaS進入高速發展期
全球SaaS市場規模從多個分析機構的數據統計來看,早已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這意味著什么呢?作為公有云“三大件”的重要組成之一,SaaS位列公有云整體市場規模占比的首位,全球市場規模如此,中國的情況也基本如此。
公有云“三大件”SaaS、PaaS、IaaS從增長的速度而言,IaaS基本穩固了自己的江山,SaaS、PaaS這兩個領域的創新與變數最大,所包含的供應商數量也最多,特別是功能豐富的輕量級SaaS供應商數量繼續在增加。
全球SaaS市場格局已經早就形成,來自CRM、ERP、網絡會議、市場營銷、社交軟件、辦公協同、商業智能、財務應用等SaaS供應商占據了整體市場絕對的份額。整體市場增長速度保持在15%-25%之間,細分的SaaS領域中網絡會議、市場營銷、社交軟件、辦公協同等服務在新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下出現更快速的增長。
全球云觀察分析預見,在2021年隨著中國公有云市場整體規模的持續增長,其中SaaS也將保持公有云市場首要的地位,隨著大市場的增長也出現更高速的發展趨勢。
原因有三點,一是疫情影響下,加速企業借助云來實現更好的數字化,特別是企業的多元應用上云;
二是SaaS相關供應商與公有云IaaS融合生態發展,拓寬SaaS供應商發展的路徑;
三是企業上云到2021年將進入爆發期,基于訂閱的SaaS模式將成為中型、中小型企業快速實現數字化的選擇。甚至這些層面的企業用戶,有很大可能成為SaaS供應商業務增長的主要貢獻者。
趨勢十/
企業邁向公有云成為數字化加速首選
企業數字化轉型,老生常談,也常談了許多年,受到疫情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業數字化進程的速度。不過,對于企業用戶來說,到底什么方式或者模式更利于自己發展。萬變不離其宗,縱觀那些邁向公有云的企業,其數字化進程的速度往往快于不上云或者自建云的企業。
當然這個判斷不是唯一標準,畢竟上云不是目的,目的是讓企業上云之后獲得更為靈活的應用能力,可以為業務創新構建靈活、彈性的基礎支撐,并且不受地域、時間、IT人員能力的限制。
以數字化成功的標志來看,從信息化到數據化,從數據化再到智能化,其中公有云作為其基礎設施支撐的價值越來越被大家所看重。因而,數字化成功的目標不是上云即可,而是上云之后更好地用好云,基于云實現業務創新的實際訴求。
況且,當前來看,任何行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關鍵都離不開數據驅動,基于云平臺之上的數據驅動,可以為企業數字化加速提供企業創新所需的產品迭代、架構升級、彈性擴展等按需支持的能力。
一個完善的、成熟的、經過用戶檢驗、擁有最佳實踐的公有云,自然也就成為2021年企業數字化加速,邁向公有云的重要選擇。
可見,讓企業用戶對云原生時代的容器云有著更強的獲得感,成就感,必然會讓更多的容器云供應商獲得新的發展。
隨著企業用戶在微服務、DevOps等方面的需求持續旺盛,2021年容器云也將繼續引領云創新,推動眾多云廠商在容器云領域的發展。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