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0年初以來,富鋰正極材料一直是從事儲能工作的科學家們感興趣的領域。在這些材料中,氧化還原反應已被證明可以在氧化物離子以及過渡金屬離子中存儲額外的電荷——有可能提高材料的儲能容量。
然而當集成到電池中時,這種陰極材料在第一次充電時就會發生不可逆的結構變化,立即降低其后續電壓。而這些結構變化背后的機制一直讓科學家們摸不著頭腦,阻礙了材料的進一步發展。有鑒于此,英國的法拉第研究所開始觀察這些陰極在工作中的結構變化。
法拉第研究所首席科學家Peter Bruce說:“在對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進行漸進式改進這一日益艱難的探索中,能夠利用氧化還原陰極的潛力及其相對于目前商業化使用的富鎳陰極所帶來的更大改進,具有潛在的重要意義。對氧化還原的基本機制的深入理解是為緩解此類材料目前的局限性的策略提供信息的重要一步,使其潛在的商業用途離現實更近了一步。”
利用英國鉆石光源設施的X射線成像技術,該小組能夠確認驅動第一次充電后電壓損失的氧氣的變化,還開發了一個解釋整個過程的模型。
巴斯大學和CATMAT首席研究員Saiful Islam教授說:“計算建模已經證明,分子氧的演化既解釋了觀察到的電化學反應。第一次放電時電壓的降低,也解釋了觀察到的結構變化,由分子氧在材料體積內的容納所解釋。這種將分子氧和電壓損失聯系在一起的單一統一模型,使研究人員能夠提出避免氧化還原引起的不穩定性的實用策略,為實現更可逆的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陰極提供潛在的途徑。”
該模型在發表于《自然能源》的論文The role of O2 in O-redox cathodes for Li-ion batteries中進行了描述。研究人員繼續提出了六種不同的策略,以基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這種理解來開發高能陰極材料,所有這些策略都將由法拉第研究所在后續工作中進行探索。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