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無疑是我國水下機器人發展的又一縮影。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于海洋探索和海洋經濟的愈發重視,水下機器人成長不斷提速,發展也取得了諸多成果。在去年5月份,我國在南極地區海洋科研活動中也曾用到過一款水下機器人,其歷時35小時完成下海試驗,成功獲取一批關鍵數據,為該次科考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然,除了海洋探測和科考以外,水下機器人還被廣泛應用于更多其他場景,例如潛水運動、水下攝影、影視娛樂、水產養殖、管道清理、水下救援等等。基于水下機器人“換人作業”的顯著價值,其不僅具備B端應用可能,同時也擁有C端商用空間,深受各大企業的青睞,2020年,我國水下機器人市場規模已達百億元!
自2015年以來,我國水下機器人的廣闊潛力與前景就破受資本看好。博雅工道在2015和2019年分別獲得千萬級A+輪與B輪融資;同時2020年,深之藍也完成1.2億元B+輪融資,三輪累計融資金額接近4億元??偟膩碚f,包括潛行創新、鰭源科技等眾多新老企業,都曾收獲多輪融資,市場一度掀起水下機器人投資熱。
經歷2020年疫情沖擊,我國水下機器人在本就發展向好的情況下再迎新機遇?!靶禄ā币辉~的提出和日漸火熱,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等前沿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水下機器人帶來新的積極影響。未來,水下機器人智能化、數字化水平有望進一步提升,同時新基建信息支撐也將推動水下機器人產品創新和應用升級。
不過,雖然水下機器人機遇凸顯、前景可期,現階段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尤其在商用落地方面,還受到諸多阻礙。其中包括技術門檻高、研發難度大、周期長、市場環境不完善、產品價格貴、生態建設不足等等。在此情況下,我國還需要從技術、市場、生態、配套、應用等多方面角度出發,加強攻關、突破、合作、升級。
總而言之,在水下機器人的賽道上,我國已經初步取得了成就,未來前景和藍海也已經開啟,我國唯有沉心靜氣鉆研技術,穩扎穩打用實力說話,才能將潛力變現,搶占發展高點,迎接成熟發展。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