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朋友們私下經常談論一個問題:同樣是數字化,B端和C端有啥區別?
常規回答是,在技術上,與C端用戶衣食住行等單一需求不同,行業客戶需要的專業程度更高,觸達鏈條更長,技術要求更強,往往需要針對特定客戶和場景形成不同的解決方案。
但在我看來,更接近本質的回答是,在心法上,B端服務者不太相信流量型企業“燒錢補貼用戶再想辦法變現”的套路,而是走在一條比外人能想象到的更復雜,更枯燥的路。
他們需要深耕多年,長期圍繞產業發展,甚至與合作伙伴“共生”為產業的一部分;他們必須時刻向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而且無論之前的價值換來多少客戶,當他們想要贏得更多回報時,唯一辦法就是絞盡腦汁,給客戶提供更大價值;不同于C端容易出現的爆發性增長,對B端服務商來講,穩定可持續的線性增長,已是市場最好的回報。
也正因如此,產業數字化這條賽道足夠寬,亦足夠長,尤其是在擁有統一大市場,且產業結構多元的中國,有無數需要填補的數字化缺口,不太會出現C端互聯網市場贏家通吃的現象。
這也是為什么在過去幾年,你會看到不同的技術賦能者,與不同的被賦能的行業客戶,攜手呈現“滿天星斗式”的數字轉型樣本。
今天我想舉的例子是京東云。
現在想起,從2007年自建物流算起,在“流量邏輯”大行其道的日子里,京東就已深諳供應鏈技術的意義,某種程度上,即便是在過去的消費互聯網時代,京東也一直在低調做著產業數字化的事情。
如今,當產業數字化時代來臨,以京東云為代表的京東技術輸出體系,當然有足夠的理由和能力,進一步深耕產業數字化。
產業數字化革命
業內皆知,自2017年喊出全面向技術公司轉型以來,京東就不斷加碼技術投入。從上個月京東發布的四季度財報可以看出,技術正在成為京東集團的第三條增長曲線,2020年其研發費用高達161億元(要知道,2015年這一數字僅僅是29億),京東四年累計研發費用已投入近600億,是國內技術投入最大的科技巨頭之一。
與此同時,京東內部的技術整合力度,也正在逐漸提速。今年年初,京東云與AI業務和京東數科完成業務整合,統一為京東科技集團。而作為京東技術對外輸出的核心通道,京東云在整合后的業務版圖也更加完善。
攤開京東云的技術庫,目前他們能夠提供包含公有云、專有云、混合云在內的多云、安全、可信賴的基礎設施服務,為全球互聯網、金融、城市、交通、能源等客戶提供領先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助力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更為重要的是,在平臺生態層,基于京東在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方面的技術積淀,以及在智能供應鏈方面的場景和業務經驗,京東云已經形成了面向產業層面的可持續生態。
截止目前,京東云已經推出及更新了多達300+款產品與服務,累計建基地及落地城市云超過50個,注冊用戶超過87萬,4萬+企業用戶,實現100%云上訂單,擁有覆蓋多個行業領域超過2500家的合作伙伴,不僅能提供豐富的產品解決方案,還形成了針對物流、零售、政務、會展等不同維度的行業解決方案。
不妨舉幾個最近發生的案例。
比如在物流領域,不久之前,以京東云為技術底座,京東科技基于“智臻鏈”防偽溯源平臺,聯合京東物流和京東生鮮共同打造的“京東冷鏈溯源平臺”正式上線,平臺覆蓋生鮮果蔬,肉禽,海產等生鮮所有品類,通過該平臺能實現商品從原產地到消費者全程可追溯。在疫情常態化下,誰都知道這種溯源意味著什么。
再比如,同樣在不久前,京東云攜手合作伙伴,把AI能力注入到大灣區的百年港口深圳赤灣港,將新技術與傳統產業中“運輸”“裝卸”“倉儲”等實踐經驗相結合,實現了安全與效率的兼容。
再比如,作為中國領先的本地即時零售和配送平臺,達達面臨跨平臺,物流與電商多場景交叉以及618和11.11高并發挑戰,京東云在準確把握客戶IT系統架構需求后,打造了行業首個跨平臺電商與物流跨云雙活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在復雜場景中出色地應對挑戰。
另外,在汽車領域,在京東云的助力下,北汽集團旗下信息系統建設運營企業北汽藍谷信息攻克了分散IT架構帶來的諸多難題,他們共同打造的“藍谷云”,成為汽車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優質范本。
而在很多傳統產業,由于信息化基礎相對羸弱,需要云廠商更有耐心,“手把手”提供一整套細致入微的綜合解決方案,降低實體企業的應用和認知門檻。比如在健康領域,在新藥研發中,京東云就幫助藥企完成了大量的數據分析、文獻篩選和科學超算工作,從計算能力到IT系統,為醫藥行業重新構建了一個更順應未來的數字化底座。
不僅是商業機構,在政務領域,今年是河北雄安新區成立四周年,在這座人類文明史上首個“數字城市”和“物理城市”并駕齊驅的城市,京東云作為雄安新區開放式智能城市大數據平臺——“塊數據平臺”的建設者,在雄安這張“白紙”上,描繪出了眾多技術“藍圖”,加速“千年大計”的數字化落地。
藍圖不止畫在雄安。政務云是京東云重要的發力方向,目前已在全國范圍內落地城市云超過50個,比如在3月20日《新聞聯播》報道的《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繪制老有所養新藍圖》中,由京東云打造的“天津市河西區智慧養老平臺”,就作為典型案例收獲諸多贊譽。
在京東云的助力下,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從它們身上可以看出,當云計算成為基礎設施,每個傳統產業都蘊藏著巨大良機,這并非一句大而無當的空泛敘述,若你仔細聆聽就會發現,云計算落地的聲音,要比許多人想象中的更為清澈。
最重要的是,上述這些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嘗試,將很快成為惠及更多機構的技術“常識”。而在這個過程中,京東云也會不斷加固“云層”的厚度,通過各種最新的技術,輔佐各個產業釋放出全新的智慧高度。產業基因的延綿
另一方面,從上述案例可以發現,不同于消費互聯網的“熱衷概念”,產業數字化重視實踐,而且不同于消費互聯網簡單的“復制粘貼”,產業場景包含大量復雜的行業經驗。
這也恰恰是京東云能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在所有科技巨頭中,以電商起家,并不斷向不同產業深處延展的京東,本就是業務復雜度最高的公司之一。過去多年,京東早已將自身的發展脈絡,牢牢根植在中國產業發展的演變過程中,在零售、物流、金融、健康、智能制造、數字城市等產業,擁有海量的數據沉淀,以及對應用場景的精確理解。
而當數智化時代來臨,當整個商業基礎設施向云端遷移,他們發現,自己在不同產業的泥濘戰壕中積攢的實戰經驗,讓他們“有權”,也有能力,借助最新的技術,完成對產業最大的幫助。
事實上,這也是為什么縱觀全球,超級電商往往能孕育超級云平臺的重要原因。某種程度上,年輕的京東云,正是京東的產業基因在云端的延綿。與很多傳統云廠商相比,他們能與行業客戶結成更穩定的共生關系,基于對各產業Know-how的理解,他們對企業轉型的難點更感同身受,更能滿足行業具體的現實需求,擔任數字化轉型路上并肩作戰的隊友。
這大概也是為什么,在云服務這場多維度較量的復雜賽事中,京東云能夠在國際權威分析機構Forrester發布的2020年《The Forrester Wave:公有云開發與基礎架構平臺中國市場廠商評測》中,獲得了“卓越表現者”稱號,多項產品能力均獲得評分體系內的最高分。
嗯,正是因為崛起于產業實踐,縱觀已成紅海的中國“云端”,京東云具有令人信服的“產業價值”標簽,產業屬性成為他們最大的差異化優勢,可以肯定的是,新時期的京東云在做寬業務的同時,還將與各產業結成更深層次的結合。
這種結合無疑非常重要。
要知道,在充斥不確定性的時代,正在惠及不同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是當前世界最為不變的確定性。根據市場調研公司Frost & Sullivan及相關數據預測,未來5年,國內互聯網相關云計算市場規模增速在32%左右,垂直行業云計算市場規模增速在26%左右。中國信通院的研究報告同樣顯示,到2023年,中國的云計算市場規模將接近4000億元,2021至2023年,年均增速在30%以上。
我們可以充分篤定,未來5-10年,每個組織的增長速度,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數字化轉型的速度;而數字化轉型的速度,又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攀登“云端”的速度。
我相信,從現在到未來,會有更多傳統產業機構,踏上這段旅程,看到云端的風景。
李北辰,獨立撰稿人,專欄作者,關注技術驅動帶來的社會變革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