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東莞與南海、中山、順德,作為珠三角地區崛起的四座經濟發展迅猛的中小城市,被并稱為“廣東四小虎”。隨著全國首家來料加工企業落戶虎門鎮,東莞憑借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這“三來一補”,為世人所熟知,被稱為“世界工廠”。
然而,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讓東莞看到依靠人力、土地和環境投入等要素驅動的傳統發展方式,已經越走越難。如何在這一形勢下打破瓶頸,走出一條可持續的發展之路?依托原有加工貿易優勢,東莞去蕪存菁,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逐漸摸索出一條突圍之路。
探索轉型
加速企業向產業鏈兩端延伸
走進位于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的廣東易事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只見院子里擺放著一排排集裝箱。記者好奇地問:“你們不是專做UPS(不間斷電源)的嗎,怎么現在改行了?”
“沒錯,UPS現在仍然是我們的主業,而且是越做越高級,和你以前看到的大不一樣了。”易事特董事長何思模興奮地解釋著,“這些集裝箱是個1兆瓦的光伏發電站,在沙漠上能起大作用,這是公司新的增長點”。
近年來,易事特調整發展戰略,除了繼續做好主業,也涉足光伏發電和智能微電網領域。“抓住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個大好發展機遇,公司的競爭力就會大大提升。現在效果已初步顯現,2016年公司產值預計又會翻一番。”何思模說。
1989年,大學畢業不久的何思模靠3000元在江蘇揚州創辦了易事特,生產穩壓電源。工廠于2001年搬遷到東莞,開始主要給德國施耐德等外國品牌做貼牌、代加工。2006年,施耐德和易事特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主要生產UPS。
代工生意雖說業務穩定、簡單,但掙的是辛苦小錢。何思模開始尋思著怎樣改變低端定位。于是,他開始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在貼牌生產的同時進行技術創新,著手打造自己的品牌。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反倒讓“有準備”的易事特得以借船出海,闖關國際市場。原來,公司合資方施耐德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股價跌去75%。何思模覺得“抄底”的機會來了。
幾經談判,易事特最終僅以2.77億元回購施耐德在合資公司中所占的60%股權,公司也實現了從合資企業到全民營企業的轉型,從而實力大增。何思模介紹,2009年易事特的業績比2008年翻了一番,2010年以來的增幅從未低于50%。
近年來,盡管易事特已經穩居UPS行業“老大”地位,但它做大做強的夢想從未停止。縱向上,依靠精耕細作提升產業鏈,不斷做好主業,從過去提供單個產品到為客戶提供IDC數據中心一站式產品服務,目前產品出口世界100多個國家;橫向上,整合技術力量,馳騁戰略性新興產業藍海,力爭“做強”光伏發電站、做大”新能源充電樁。“
“企業要不斷地創新技術和商業模式才有未來,代工時代毛利只有6%,自有品牌時代高達35%至40%。”何思模的話道出了企業轉型的緊迫性,也顯示了升級后的巨大誘惑。
如今,越來越多的東莞加工貿易企業像易事特一樣創立自主品牌,努力打破對境外市場的依賴。
東莞市商務局加貿發展科科長余志民告訴記者,東莞7000多家來料加工企業中,超過5000家已轉為法人企業,轉型企業中有65%新開展內銷業務、18.5%收購或創建自主品牌。
致力于轉型發展、二次創業,東莞傳統產業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
“2008年之前東莞沒有一家企業年主營收入超百億元,被稱作‘滿天星斗、不見明月’。”東莞市經信局技術進步與質量科科長劉慶棠說,通過實施百億元企業培育工程,東莞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已有12家。
政策引導
推動“機器換人”發展大勢
2014年,由東莞掀起的全國“機器換人”潮起之后,偏居大嶺山一隅的廣東拓斯達科技有限公司才被外界高度關注。
記者從拓斯達的一份財務數據看到了這家企業飛奔的姿態:2015年,拓斯達營業收入約3.02億元,較2014年增長41.48%;歸屬掛牌公司股東凈利潤約0.61億元,比同期增長31.05%。
廣東拓斯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蔣周瓊說:“許多同類企業的核心技術基本是外購的。對于工業機器人來說,中央控制系統是關鍵,在這一塊我們自己具有開發能力。”這也正是拓斯達的信心所在。目前,拓斯達擁有一支187人的研發團隊,在背后提供持續的智力支持。
今年4月,拓斯達做了一件震驚業界的事。拓斯達和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瑞士ABB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合作將圍繞“核心技術、控制系統、市場應用和人才培訓”開展,共同開拓國內的“3C、注塑、壓鑄”等領域。
此舉是東莞本土機器人企業首次與機器人國際巨頭的深度合作,也被看作是對東莞機器人產業的高度認可。有與國際巨頭合作的選擇權,這是很多企業想都不敢想的事。拓斯達做到了,因有技術的底氣。
“自己做好了99%,卻還要受制于別人的1%,被人卡脖子,這1%就是核心技術。”蔣周瓊說,工業機器人國內還是外資占領,核心技術多數由他們掌握,和ABB合作也是為了讓拓斯達的強項更加穩固。
去年,東莞提出實施“東莞制造2025”戰略,力爭到2025年實現從“制造業大市”向“制造業強市”的轉變,工業總產值實現由1萬億元向2萬億元跨越。由此可見東莞“堅持以制造業立市”的決心。
但是,轉型形勢復雜而嚴峻。勞動力成本上漲壓力如何緩解?勞動生產率如何提升?產品質量如何明顯改善?東莞將這些問題的答案,落在了對“機器換人”政策體系的大力度推進上。
劉慶棠說:“從2014年起,我市出臺了‘機器換人’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方案。從2014年到2016年,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預算2億元,資助企業利用先進自動化設備進行新一輪技術改造。”
當前“機器換人”大潮中,東莞的“機器換人”政策有何特點?在申報門檻上,東莞實行“寬進嚴管”的原則,讓廣大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能享受到實惠。在資助方式創新上,東莞設立了事后獎勵、撥貸聯動、設備租賃補助、貸款貼息四種方式,全方位滿足企業需求。
在通過“機器換人”提升當地企業競爭力的同時,東莞還致力于挖掘莞產設備的需求潛力。劉慶棠說:“在企業設備提升過程中,如果企業使用的是普通設備,能夠獲得15%的補助。而企業如果使用莞產設備,能獲得25%補助。”
諸多舉措的成效,體現在對東莞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速的拉動,以及產業競爭力與產品質量的提升上。
據統計,2015年,東莞全市工業技改完成投資額231.2億元,同比增長85.6%,拉動全市工業固定投資26.8個百分點。同時,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65.25%;產品合格率從89.04%提高到了94.44%。用工人數可減少71253人,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9.98%。
深化改革
打破束縛創造力的條條框框
行車在東莞的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優良的生態環境讓人流連。這里地處東莞的幾何中心,控制面積72平方公里。在2010年,它被批準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從探索到成功,中能科技的研發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廣東中能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杜湛博告訴記者,作為一家主要從事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腫瘤放療設備)生產的企業,團隊是因核心零部件受制于外國技術壁壘,才毅然走上了自主研發之路。
2010年,廣東省發改委“三顧茅廬”,前往上海引進中能科技落戶東莞,承擔“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的人才技術承接及產業轉化的角色。
當年,中能科技落戶東莞松山湖,如何打破國外放療設備對國內市場的壟斷,是團隊面臨的首要問題。我國中高端加速器市場長期被國外產品壟斷,昂貴的設備價格使得國內腫瘤放療成本居高不下,加重了患者的負擔。
過去5年里,中能科技投入近1億元研發資金,在原有的基礎上對設備進行了升級,僅用時3年,中能科技的第一代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就完成了研發,主要技術指標達國際標準,并且在分級診療方面適用性更高。
“核心技術的研發有賴于各方資源集聚。”杜湛博說,選擇落戶東莞,是“瞄”上松山湖高新區內創新型產業集群式發展的創新氛圍。也是從東莞松山湖出發,中能科技用5年時間站穩了腳跟并研發出了擁有自主創新技術的三代產品,開始逐漸打破國外放療設備壟斷國內市場的格局。
東莞進一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打破束縛社會創造力的條條框框,用深化改革釋放新紅利。
據東莞市科技局產學研結合科科員溫麗娜介紹,為改變以前一些部門審批手續辦理難、耗時長、且交叉進行的問題,東莞實施項目投資建設直接落地改革,將多項程序變串聯為并聯,使整體審批時間減少至少3個月。
2015年,東莞實施企業登記注冊“一網通”改革,企業取得工商營業執照后登記注冊的業務均可在網上一站式、全流程、無紙化辦理,實現“零跑動”。東莞還試行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企業投資項目實行網上備案后,資料齊全的2天內可以完成立項。
這一年,經東莞市發改系統完成固定資產計劃總投資約1723.11億元,同比增長約21%,為下一步促進投資發展積蓄了后勁。
劉慶棠說,東莞將繼續圍繞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完善創新驅動發展體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重點工作,力爭使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