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推進和國家產業政策的不斷加持,本土工業機器人企業已迎來良好發展契機。雖然市場前景一片光明,但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依然面臨設計、技術、人才、模式等四方面挑戰。
在“工業4.0”和“機器換人”大潮的驅動下,全國各地紛紛結合自有優勢發展工業機器人。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已經大量應用在汽車制造、機械加工、電子電氣等領域。未來還將朝向家電、服裝、食品、軌道交通等行業拓展。工業機器人的廣泛應用將推動制造業朝著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升級。同時,伴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不斷深入,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會進一步推動,市場擴展的速度也會進一步提高。
利好政策不斷工業機器人前景可期
從2013年以來,國家先后出臺多項利好政策支持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2013年12月,工信部發布了《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目標。
2016年4月,國家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規劃》提出,到2020年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實現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十萬臺,六軸及以上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5萬臺以上,并實現批量應用,市場占有率達到50%以上。
與此同時,《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草案已基本制定完成,《中國制造2025》相關配套政策也正加速制訂。另外,相關部門還將陸續出臺并實施33個針對各細分領域的專項規劃,年底部分政策如智能制造工程政策有望出臺。
除了國家出臺政策支持產業發展,各省市也紛紛響應國家政策,出臺各自省市的工業機器人發展規劃。例如《北京市“十二五”時期裝備產業發展規劃》、《江蘇省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青島國家高新區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等等。這一系列政策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國產工業機器人發展路線圖。
市場前景一片光明產業落地挑戰仍存
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推進和國家產業政策的不斷加持,本土工業機器人企業已迎來良好發展契機,未來5-10年將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雖然市場前景一片光明,但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依然面臨設計、技術、人才、模式等四方面挑戰。
首次,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缺乏頂層設計。當下工業機器人產業在全國范圍內遍地開花,但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有其自身的獨特要求,并不是每一個地方都適合引進。而目前這種粗放式發展模式,必將引起產業發展的不順暢,企業難以做扎實基礎,導致行業提前進入洗牌期。
其次,當前產業發展缺乏技術支撐。當前,我國精密制造整體水平尚不足夠,這就造成了國產工業機器人成本居高不下,嚴重制約了國產工業機器人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再次,我國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專業人才匱乏。工業機器人產業需要大量人才支持,但目前我國這一類專業人才短缺,使得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與成型產品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造成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低下,產業增速發展不明顯。
第四,工業機器人生產模式固化。我國目前人力成本仍然相對較低,除了大型的密集生產之外,使用機器人仍然是一項較大投資,而且定制、安裝、折舊和維修等費用超過了人工成本,帶來的利益不足以沖抵投入,因此國內企業對使用機器人持有疑慮,產業難以迅速壯大。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