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5G+工業互聯網開局良好、任重道遠、多方攜手持續推進,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石友康在今日表示。
“我國錯過了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趕上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末尾,成為了工業經濟大國,但還不是強國。”他在5G智能制造峰會上指出,工業互聯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為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提供了現實途徑。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基礎設施加速推進,融合應用走向實踐。
而5G技術低時延、高可靠、大連接的特性,彌補了傳統無線技術可靠性、連接范圍的不足,將使無線技術由工業網絡偶爾的補充,成長為工廠內網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兩年來,工業無線連接保持30%左右的增長速度,占比正在爬升,有望領跑下一輪工業網絡的爆發式增長;國際上各行業工業生產中應用5G的意愿亦迅速增長,希望以此推動工廠數字化轉型。
石友康指出,國家高度重視5G+工業互聯網發展,連續四年將之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政策體系不斷優化完善,工信部出臺政策引導發展,地方層面出臺系列配套政策,央地協同推進成效顯著。2020年12月,《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頒布,提出持續實施“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深化核心應用等方面的內容;截至目前,近30個省市明確對“5G+工業互聯網”方向的政策支持。
對于5G+工業互聯網,我國企業應用探索熱情持續升溫,第三屆工信部“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共收到收到參賽項目4289個,參與單位2300余家,工業互聯網的項目占全部項目的三分之一,成為最具熱度的5G融合應用領域。典型場景日益豐富,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從輔助環節下個核心生產環節滲透,應用類型從大帶寬主導向多類型方向發展,提質增效降本成效初顯。
5G在制造業已開展了廣泛的應用示范,涉及研發涉及、生產制造、質量管控、供應鏈管理以及應用維護等全行業環節,初步形成了共性網絡需求。同時,融合應用發展路徑已經提出——首先是從工業的外圍非核心應用起步,主要是優化其IT或部分OT網絡,解決傳統工業無線及有線網絡的痛點難點,實現業務增值;然后逐步擴展到其核心生產環節,實現IT與OT網絡的融合。
石友康介紹說,如今,5G+工業互聯網建網模式逐漸清晰,基于用戶面下沉的建網模式為工業企業首選,優勢在于MEC部署于企業內部,可保障網絡低時延;企業業務不出園區,保障數據隱私安全。5G+工業互聯網終端產品亦逐漸涌現,截至2020年11月,全球共計發布工業級CPE設備21款,我國涌現出一批具備5G通信能力的AGV、無人機、MES終端等融合終端產品。
他還談到,無論國際還是國內來看,運營商、設備制造商、工業企業、工控系統供應商、IT服務供應商等多主體協同是5G+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落地實施的主要及有效推動方式。目前,在建的5G+工業互聯網項目已超過1100個,覆蓋了約22個行業。
盡管開局良好,5G+工業互聯網當前亦面臨諸多挑戰。石友康指出,首先,產業應用有待進一步探索,包括重點行業積極性有待調動、重點應用場景有待提煉總結、解決方案商用模式有待探索;其次,技術基礎有待進一步夯實,諸如5G與工業系統的融合、5G與新技術融合、融合安全問題等;最后,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像是初期研發和建設投資巨大、模組等產業支撐能力不足、開放融合生態尚未建立。
針對這些挑戰,他給出了四方面的建議,第一加強5G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企業內網進行5G升級改造,以及工業園區5G網絡建設和先導區/示范區5G網絡建設。第二在工信部領導下,持續探索融合應用創新,加強核心生產環節融合應用探索,加快商業模式的創新探索,推動可復制案例的推廣。第三著力增強產業供給能力,增加解決方案有效供給、加快芯片、模組、工業終端的研發和產業化。第四,優化產業創新發展環境,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項目庫資源池建設,以及標準體系、專利、測試床等的建設。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