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么行業,總要有個可以用來做人機交互的設備來把活生生的人和冷冰冰的機器關聯到一起,而產品也通常是植入在這些智能硬件上的。
一、醫療信息智能硬件的分類
作為前端設備,或者終端設備,智能硬件本身已經不屬于軟件行業范疇,而屬于工業制造業。但近年來中國的互聯網和物聯網發展速度遠超世界水平,本人作為企業的產品總監,在這里把我有過接觸甚至是自研的智能硬件做了如下的分類:
身份識別類:常見的比如矗立在醫院掛號大廳的自助掛號機、疫情期間突然出現的測溫機、和一些應用與臨床場景下的PDA等設備。它們的作用很直接,就是讓你的醫療相關系統軟件能夠通過硬件來讀取患者的身份證、醫保卡或者手環等能夠作為身份識別的智能硬件。但可笑的是,它們本身一點也不智能,實體的身份識別物品都需要人工操作,而賦予它們智能的,是你嵌入其中的軟件。你把讀取到的身份識別信息轉化成了你的用戶ID、或者Union ID。
數據收集類:常用和常見的,就是普通電腦了。它的作用是用來接收比如醫療器械和設備導出的檢測數據或報告單。當然,很多時候對于醫療器械來說,廠家會有設備專用的上位機軟件安裝在這臺電腦上,但這些軟件幾乎99%都是單機版,除了連接打印機之外做不了什么。所以醫院內部會有HIS/LIS系統來這些電腦上抓取信息。那么在醫療信息化時代,你開發的軟件產品也是在這些電腦上來抓去這些數據。
連續接收類:這類智能硬件比較偏向于C端消費市場,比如各類手環、健康手表。它們本體可能完全不是醫療設備,但是卻會持續的提供一些簡易和初級的健康數據。并且自身往往通過藍牙或物聯網芯片把數據同步到云端或者手機上。
信息處理類,這類設備對于C端用戶來說非常罕見,比如醫用數據交換機,往往藏在管道豎井或者機房里,有時候是個刀片服務器,也可能是臺普通電腦,再或者是個Saas終端。特點就是處理的信息絕對是醫療信息,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并且沒有人機交互,純自動化運行。
二、醫療信息智能硬件的獲得
對于身份識別和數據收集類的智能硬件,首先他們會作為醫療互聯網系統產品的硬件組成部分,大多時候被產品使用者買單。但是獲得途徑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
定制開發的型號:主要由軟件系統產品經理提出需求,找有能力有資質的硬件廠家進行定制設計和制造。通常體量小,價格高,利潤空間低,不是賺錢的工具,而是系統運轉的工具。
標準采購的型號:主要由一些硬件大廠提供,比如商米這種,他們不但提供標準機型,還提供硬件專用的B端應用市場,你還能享受到專屬的開發云。而且硬件本身的資質和售后不用你擔心。
改裝拼湊的型號:拿常規PC、PAD、PDA通過連接一些讀卡器之類的外設組合出來的東西,有時候有個像模像樣的外殼罩在一起,有時間干脆就零零散散堆在那里。
對于連續接收類的智能硬件,者通常是品牌方直接出品的,可以說另行研發的產品很難與之互動。因為它面市的時候就可能有自己的數據云了
對于信息處理類的智能硬件,比較冷門,應用的也少。大都來自一些政府或組織的定制,他們可能會找另一班人馬做出來提供給你,要求你的產品數據交互的API和SDK之類的東西必須做在這種硬件里,以確保數據安全和管控干預能力。
三、醫療信息智能硬件的價值
常見的這些醫療信息智能硬件,都必須與軟件結合在一起才有價值。除了手環那種說不清楚到底是消費數碼還是醫療健康的東西之外,其他的類型基本都不是用來賺錢的,可卻是你產品系統必須的構成基礎。
價值點在于你可以為你的軟件產品指定運行硬件參數要求,甚至是鎖定運行硬件,這能夠降低你系統的適應性缺陷被曝出的概率。再有就是能夠彰顯你系統體系的完整性、規模性和可靠性。你不再是虛無縹緲摸不到的東西,而是真真切切可以砸到人的東西。這對于招標、競爭來說是好事。
四、智能硬件是產品經理的業務范圍嗎?
一定是!
千萬不要認為產品經理總是玩軟件、玩云。在廣闊的空間里,硬件產品經理也是大有人在,只不過他們不容易露面。除非你研究的是華為云服務器主機,哈哈
但是要想成為一個“軟硬”通吃的產品經理,你可能需要補習很多知識。畢竟軟件和硬件天差地別,卻千絲萬縷。
五、如果從軟件角度設計智能硬件?
不管是單機軟件還是APP,不管是云系統終端還是Saas結構服務器。智能硬件始終作為一個能看到能摸到的東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外觀,包括工業設計風格、顏色搭配、LoGo體現。接下來的觸感,要考慮使用硬件的是誰?怎么用?多久用一下?一下用多久?這就涉及到材質、做工、防護等種種硬件因素。在接下來是硬件的接口了,這取決于你系統對硬件賦予的使命,到底是簡單的USB傳輸,還是復雜的網際網路交換?最后是交互界面,說白了就是你的硬件是否有屏幕?如果有,那就抄起老本行,一波UI下去。
如果說軟件產品經理要去跟代碼開發杠,那么從軟件角度設計硬件就要跟工廠流水線杠。但原理是一樣的,都逃不開產品經理的看家本領:需求闡述、模型設計、流程分解、邏輯結構、功能定義、投產比測算等等。
(審核編輯: 海藍之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