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基建的牽引力量
教育新基建是國家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牽引力量,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舉措。
教育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信息化為主導,面向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聚焦信息網絡、平臺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教育新基建在一定意義上對國家長遠發展可能更關鍵、更基礎。
人們需要更好的教育內容以及教育資源,理想的狀態是所有孩子都能夠通過統一平臺找到所需要的各種教育資源,這也是教育新基建需要解決的問題。
六部門印發《教育新基建意見》
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智慧教育再迎政策催化。
政策提出教育新型基礎設施需要聚焦信息網絡、平臺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可信安全等方面。
《意見》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結構優化、集約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并通過迭代升級、更新完善和持續建設,實現長期、全面發展。
這一政策再次打開智慧教育的發展空間,未來智慧教育有望獲得從政策到資金再到項目的全方位支持。
如果提升教育質量的內在需求不變,那校外教培的收緊,必然要伴隨著校內教育的智能化、體系化升級,《教育新基建意見》正是由此而來。
從整體規劃來看,教育新基建是軟硬兼備、線上線下融合的系統性工程,數據要素與平臺建設將扮演重要角色。
政府端:構建新型數據中心,支持建設區域教育云平臺
《教育新基建》政策提出:加強平臺體系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互聯互通、應用齊備、協同服務的“互聯網+教育”大平臺;
構建新型數據中心,支持支持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通過混合云模式建設教育云;
升級教育基礎數據庫,形成教師、學生、學校組織機構等權威數據源,推進跨部門、跨地域、跨層級的數據流動。
學校端:建設智慧校園新型基礎設施,普及個人學習終端
《教育新基建》政策提出:完善智慧教學設施,提升通用教室多媒體教學裝備水平,支持互動反饋、高清直播錄播等教學方式;
依托感知交互、仿真實驗等裝備,打造生動直觀形象的新課堂;
有條件的地方普及符合技術標準和學習需要的個人學習終端,支撐網絡條件下個性化的教與學。
著力點:智慧校園
構建“1+2+4+N”微服務支撐體系,打造教學管評一體,賦能高校信息化教學管理新生態,呈現高度智能互聯、高度數據貫通、高度人機協同、高度適應個性的智慧校園新樣態。
落腳點:教育治理
充分發揮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作用,推動教育數字轉型。技術激發教育潛能的一個重要表現是云應用場景將持續深化、優化。
數字化建設拓寬教育產業未來十年的想象
目前,中國的互聯網技術已經在多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教育產業的信息化推進明顯慢于其他行業。
伴隨5G、AI、VR / AR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新的軟硬件服務升級,教育產業全面的數字化基礎建設有望拓寬教育產業未來十年的想象。
億歐智庫預測到2023年教育行業數字化規模將接近50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6.37%,今年疫情對教育行業影響深遠,教育行業的數字化將逐漸提上日程,行業規模有望擴大。
目前來看,教育賽道的大部分選手在教育新基建領域都沒有機會,真正可能握住機會的是華為、字節跳動、阿里、騰訊等等。
因此,教育選手目前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教育新基建的大環境里做出特色,如何在大趨勢中找到位置。
綜合各個大廠在教育領域的布局來看,百度回去主打技術了,騰訊和阿里跟從優勢重點去做渠道了,傳統BAT雖然還沒完全放棄To C,但是在策略上都是先打To B了。
B端的在線教育跟互聯網數據和功能更為相關,C端的在線教育跟傳統教育的理念更為相似。
只有字節跳動還在C端業務蓄勢待發,C端的在線教育重的是效果,重的是用戶在教育環節的服務體驗,它跟互聯網行業對于APP的用戶體驗并不是特別一致。
結尾
展望未來,既然新政與此前的政策一脈相承,其執行的確定性和延續性也更有保障,預計十四五期間將是教育智能化的黃金發展期。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