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3.8萬常住人口,9602.7億元地區生產總值。上半年,兩個新鮮出爐的數據標定了成都在接下來一個時期的機遇和挑戰。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極核城市,成都肩負著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帶動西部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使命。
↑成都天府立交
從更詳細的數據可以看出,成都經濟高開穩進,三次產業全面恢復——
上半年,成都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602.7億元,同比增長13.1%,兩年平均增長6.7%,高于全國、全省1.4、0.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11.2%、14.2%,工業行業增長面擴大到89.2%。
支撐成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新動能、新優勢是什么?2017年7月以來,成都以產業生態圈構筑城市比較優勢,以產業功能區重塑城市經濟地理,推動實現經濟組織方式和城市發展方式全方位變革。四年來,產業生態圈產業功能區已成為成都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承載城市功能的重大平臺、帶動經濟增長的重點區域、促進產業升級的有力支撐,推動城市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解讀成都經濟半年報,高能級產業生態圈推動產業功能區高質量發展,是經濟全面恢復背后最重要的原因。
01
破解集而不群,實現優勢互補
活力四射的“萬億版圖”產業
產業集群是支撐經濟的“四梁八柱”。繼2020年首次邁向萬億級之后,2021年上半年,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的“萬億版圖”再添新軍。
6月9日,15個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項目進行了集中簽約,投資總額達125億元。其中,梅塞爾中國技術及應用技術研發中心和川渝區區域總部基地投資10億元,該項目建成后,將為英特爾、京東方、宇芯、先進功率、達邇、富士康、西門子、業成、辰顯、奕斯偉等高新西區企業及未來園區引入的半導體和顯示領域的企業提供氣體產品供應。
“產業鏈上缺什么就招什么”,這是產業生態圈的招商理念,也是破解產業集而不群、規模不經濟、同質化惡性競爭等問題的抓手。成都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市112個各類園區和開發區精簡整合成66個產業功能區,變“各搞一套”為“一套各搞”,在一張產業藍圖上形成配套協作關系,推動相關產業和企業聚點成鏈、關聯產業功能區聚鏈成圈。
聚企業、聚平臺、聚人才。
京東方科技集團副總裁秦向東介紹,2020年底,京東方的一家上游企業在成都實現量產,兩家公司之間車程僅5分鐘。如今,按照“設備—材料—制造—應用”鏈條,已有30余家上下游企業在成都京東方周邊集聚,形成國內較完整的新型顯示產業生態圈。
新都現代交通產業功能區探索“政府+龍頭企業+配套企業+科研院校”發展模式,依托中航工業成飛集團構建航空航天產業生態圈,聚焦航空發動機、飛機大部件等細分領域,集聚26家配套企業,有力支撐國之重器研制。
天府國際生物城充分發揮生物醫藥創新平臺和人才集聚優勢,圍繞生物醫藥全產業鏈搭建技術研發、臨床試驗、檢驗檢測、冷鏈服務等平臺,幫助生物醫藥企業縮短研發和上市周期2—3年,提高新藥研發成功率,形成高價值環節產業集群。
協同、聯動、配套,構建了成都產業發展新生態,提升了成都產業競爭新優勢。2020年,除了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醫藥健康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千億級產業集群增至8個。2021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對2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進行公示,“四川省成都市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位列其中,這意味著成都軟件產業將融入國家戰略,實現更大發展體現更大擔當。而截至目前成都科創板上市及過會企業達12家,所屬行業領域多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四梁八柱”產業為代表。
“產業功能區建設推動實現了優勢互補、相互成就的一體化發展,”成都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一定區域內形成資源高效集聚、企業良性成長、科技人才交互、產業自行調節的多維開放系統,將促進國際國內高端要素跨行政區配置,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
02
產業體系與城市功能相互借勢
9.68平方公里釋放的巨大潛能
與許多城市“有什么就發展什么”的經濟組織方式相比,成都在推動產業功能區這場變革上,明確了“城市需要什么就主動創造什么”。在戰略性產業選擇上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推動產業體系和城市功能相互借勢,促進城市綜合能級全面提升。
在中國21個自貿試驗區(港)中,四川自貿試驗區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是面積最小的一個片區,僅9.68平方公里,小小面積卻轉型成為成都經濟最活力四射的承載。
2021年上半年,成都鐵路港綜合保稅區正式封關運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獲批、中歐班列(成渝)開行2816列。目前,依托中歐班列通道優勢和臨港優勢,成都國際鐵路港大力發展臨港經濟,引進重大產業化項目160余個,總投資超千億,聚焦國際供應鏈、加工貿易、國際貿易三大主導產業,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據海關統計,2021年上半年成都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679.5億元,同比增長14.9%,占同期四川進出口總值的87.8%。
成都國際鐵路港依托中歐班列通道優勢,推動了從內陸腹地向開放樞紐、泛歐泛亞港口的成功轉型,建立起以成都為主樞紐,西進歐洲、北上蒙俄、東聯日韓、南拓東盟的成都國際班列線路網絡和全球陸海貨運配送體系,成為成都建設國際門戶樞紐、面向泛歐泛亞開放的戰略門戶。
這一產業功能區,讓產業體系和城市功能相互借勢。2021年以來,成都城市樞紐能級實現跨越式躍升,國際門戶樞紐功能顯著增強,天府國際機場建成投運,雙流國際機場躋身全球5000萬級機場俱樂部,國際班列聯接境外61個城市、國內20個城市,開行量全國領先,世界500強企業超300家、位居中西部第1位。
城市位勢能級是由其在全球城市網絡中的功能作用決定的,依托于具有區域產業帶動能力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成都評價一個產業生態圈和產業功能區干得好不好,既看能夠帶來多大的經濟產出,更看能否對城市核心功能形成有效承載。
聚焦錯位協同推動產業功能區高質量發展,成都還依托國際消費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科學確定產業功能區的主體功能定位、資源稟賦潛力、未來發展方向。
例如,成都熊貓國際旅游度假區擁有大熊貓這一世界級超級IP和每年近千萬人次的游客流量,充分發揮片區的這一資源稟賦優勢,先后引進中國旅游集團成都熊貓國際免稅度假區、華人文化DISCOVERY探索世界等百億級產業項目。中國川菜產業城四年來實現企業數量增加37.5%,復合調味品、休閑食品產業集中度達到93%,規上產值復合增長率12.5%,新增上市企業3家、主營業務收入10億元企業2家、國家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
03
“揭榜掛帥”與“戰略留白”互映
58個產業功能區相互引領
6月7日,西部(成都)科學城、天府實驗室在成都正式揭牌,這是之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一件大事。西部科學城是城市世界名片的標簽,意味著它要參與全球市場,吸引全球最頂尖、最前沿的科技創新要素。對于成都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而言,這將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依托產業功能區打造‘核心+基地+網絡’的創新和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體系,成都將打造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載區和創新要素加速匯聚地。”成都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核心”組建實驗室體系,這里集聚電磁驅動聚變大科學裝置、成都超算中心、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國科大成都學院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交叉研究平臺、科技創新基地、科教基礎設施32個,吸引兩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289人、本科以上學歷人才15萬人。
“基地”打造轉化承載區。高水平建設成都新經濟活力區、生命科學創新區、未來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4個基地產業功能區,聯動構建科學研究、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全價值鏈體系,形成產業細分領域“二次創新”承載地和成果轉化承載區,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和市場化。
高品質科創空間布局創新“網絡”。以產業功能區1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區為承載,規劃建設小空間尺度、高創新密度的科創空間,強化研發設計、投融資等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支撐,打造集技術轉移、產業加速、孵化轉化等為一體的高能級科技創新服務載體,加快構建產業創新應用場。
“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創新體系,打通了從基礎創新到產業賦能的深度融合。一個例子就是成都超算中心。
“成都超算中心自2020年投運以來,已服務用戶450余家,部署軟件200余個,服務區域涉及19個省市。在大數據發展領域,成都超算中心已步入服務數字中國建設‘快車道’。” 成都超算中心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顧勤表示,市場的繁榮證實了這一邏輯,經歷了科研機構、企業的驗證。
站穩優勢賽道,也要競逐未來賽道,這種“戰略預判”,既是對規律、趨勢的前瞻把握,同時也是一種“未雨綢繆”。
2021年4月1日,成都市產業功能區及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暨投資促進工作會召開,成都的產業功能區再次更新,釋放求新求變的決心和魄力。
比如,碳中和產業生態圈、天府牧山數字新城都值得期待。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