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給民營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困難和挑戰。”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在不久前2016年中國民企500強發布會上指出。
如此情勢下,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如何轉型升級、求生存謀興盛?
主打重型機械設備的三一集團認為,轉型升級的驅動力在于一如既往的創新。江蘇亨通集團的經驗則是“轉型要在企業還健康時,居安思危才能不斷前進。”
三一集團、江蘇亨通集團等十余家成功轉型升級的制造業民營企業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談及各自發展經歷。綜合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積極創新求“興”的路徑中,最重要的共同點就是保持或加大研發投入創新產品,變中國制造為中國“智”造。
以已有上億用戶的九陽豆漿機為例,成立22年,經歷了15次重大技術革新。同時,每年以不低于銷售額3%的研發投入支持其科技創新。目前科研團隊超過700人。2015年,九陽發布智能產品戰略。
在轉型發展的焦慮期,九陽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王旭寧天天在研發部門與工程師們交流。他說,“最終讓我感到踏實的,還是我們的新技術儲備。”
從鄉鎮工廠發展到站在世界紡織機械裝備前沿,五洋紡機有限公司研發國內第一臺生產玻璃纖維的紡機就耗費了5年,投入的研發費難以計數。期間為了一個電子賈卡針及控制,就投入800多萬人民幣,其中500多萬元都是試驗不成功的廢料。
如今,五洋紡機產品遠銷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三維打印”智能紡織經編機更是顛覆了傳統制衣模式。“我要通過這個示范樣版告訴世界中國紡織業的智能制造是什么樣子。”五洋公司董事長王敏其說。
“在民營企業轉型升級中,除了技術要素,還需‘穩住’”,盾安集團總監李暉強調,“穩”就是分清什么是主業,是民營企業的“根”。“制造業是我們的根基,中國經濟發展離不開制造業。我們要抵制住誘惑,扎扎實實打拳。”
在核電等相關項目提供制冷配件的精密制造領域,盾安集團的產品技術已有7項為國際首創,10項產品為中國國內的首臺(套),174項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李暉認為,要在技術上投資,而不是投機。
全國工商聯一項調研報告顯示,當前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分化趨勢明顯,那些轉型升級早,創新能力強,管理水平高,質量品牌優的企業,駛入了邁向中高端的快車道;那些依靠低價格、低質量、低水平,粗放式發展的企業步履維艱,或面臨淘汰。
報告認為,“這種分化是市場化和優勝劣汰的必然過程,是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必經階段。”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