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日-7日,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舉行,作為會議重要話題的“碳中和”相關技術與產業服務等內容首次設置在首鋼園。而十幾年前,百年首鋼正是在城市的低碳環保和產業轉型升級雙重使命之下,才開啟了史無前例的大搬遷。如今時光流轉,當傳統工業遺存風貌與現代數字技術在這里交匯,再次為這場全民參與的綠色行動畫上了一個特別的注腳。
碳中和是產業鏈的全面考量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2020年中國對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其實在新世紀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節能減排就作為一個重要指標被提了出來,并且20多年來中國一直在積極踐行這個目標。施耐德電氣發布的《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高管洞察》中指出:節能的目的是減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碳中和與節能減排雖然都圍繞著可持續發展這個共同目標,但是碳中和作為一種升級的,高質量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其內涵和外延比節能減排的范圍更為廣泛,幾乎影響到經濟,產業和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
正因為如此,碳排放打破了傳統的系統或組織邊界。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陳蔚蔚認為:“無論碳中和還是氣候溫度控制,已經不是某個企業能夠解決的議題,它需要上下游產業鏈的聯動、協同,需要全行業共同推進。” 換言之,減碳是需要對企業自身的生產運營及產業鏈上下游進行全面考量。
作為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動化專家,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幫助企業進行綠色實踐是施耐德電氣擅長的。面對減碳目標,施耐德電氣針對企業自身及供應鏈提出了明確的時間線:計劃到2025年,將自身工廠的能源效率再提升15%,并建立150個“零碳工廠”,2030年,公司運營層面實現凈零碳排放;在供應商層面,通過綠色采購和培訓賦能,到2025年將使前1000名核心供應商在運營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減少50%,2040年端到端供應鏈實現碳中和。
“四步走”邁向碳中和之路
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對21個行業的110多家領軍企業開展調研發現,雖然近9成企業對減碳充滿信心,但是60%的企業并沒有制定明確的減排計劃和碳中和時間表。頂層規劃能力弱、缺乏有效技術手段、績效成果難披露是企業在碳減排過程中面臨的三大主要難題。對于實現碳中和目標,企業亟需可執行的系統性方法論指導。
聚焦企業減碳痛點,施耐德電氣為企業提出了“四步走”建議:
戰略規劃:立足企業愿景及行業趨勢,構建可持續發展整體戰略規劃;
體系設計:設立減排目標,明確減排路徑,確定各項行動的優先級;
執行優化:不斷優化能源采購、效率提升、環境抵消、協同供應鏈等維度的表現;
績效展現:借助數字化技術持續追蹤減排效果,并進行績效披露。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發展部中國區負責人、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院長熊宜認為,“碳中和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系統工程,行動之前先理清低碳化進程的目標和思路,會讓企業少走很多彎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收效。” “四步走”路線以頂層戰略設計為先導,從企業各個維度為企業邁向碳中和之路提供切實的支持。
五大服務成果,讓碳中和從咨詢到落地
服貿會期間施耐德電氣以“服務”為契機,面向中國市場發布了從頂層規劃到落地執行的全面解決方案。該方案含碳中和戰略及頂層設計咨詢服務、電氣資產健康服務、電氣系統優化服務、能源效率提升服務、綜合能源服務等五大服務解決方案。 這種形如“一梁四柱”的架構,支撐起每個企業踐行碳中和的綠色構想。
碳中和戰略及頂層設計咨詢服務在企業戰略規劃、管理提升、執行優化、運營與績效的四大階段,幫助企業建立集團級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并量身制定集團級和企業級碳中和路線圖。雖然推薦以咨詢開啟碳中和之路,但如果咨詢公司只能給客戶提供設計路線和方法,卻沒有具體的工具和技術指導,現實中解決方案往往很難真正實施、落地。
在熊宜看來,“企業自身長期的管理實踐和能夠落地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則是施耐德電氣和傳統咨詢公司的最大區別。”施耐德電氣具有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長期實踐,從設計階段到工廠生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體會,這種經過實踐和驗證的經驗為制造業、樓宇、園區等領域的客戶提供可以借鑒的參考。
例如,施耐德電氣在服貿會現場發布的新一代數字化能效管理平臺EMS+,采用模塊化設計、基于實際應用場景的定制化開發和分析功能,靈活的拖拽化操作和高效的數據處理,可以協助客戶在建立減碳目標、制定雙碳規劃、落實項目舉措方面,實現碳效數據的追蹤核算。
目前施耐德電氣已在全球40多個國家完成的230個項目,幫助企業的碳足跡實現了最高50%、平均20%的優化;節能降耗方面,實現了最高85%、平均24%的優化,綠色改造投資回報時間最快僅0.75年。世界汽車零部件行業巨頭佛吉亞,意法半導體,日用消費品公司高露潔公司,美的集團等不同領域的頭部企業均基于碳中和咨詢服務與施耐德電氣開展戰略合作。
雖然目前國企、央企等大型企業仍是減碳的主力軍,但是施耐德電氣的客戶群體中涵蓋了很多中小型企業。熊宜表示,施耐德電氣希望以自身經驗和數字化技術賦能各種類型的減碳參與者們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共同邁向碳中和。”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