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以及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的不斷升級,工業機器人成為了目前實現自動化生產的核心設備,在全球制造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但在這個重中之重的行業,受起步晚、基礎薄弱的影響,我國對海外進口的工業機器人產生了高度依賴。
壟斷70%中國市場
縱觀全球機器人市場,長期處于壟斷地位的是四大海外巨頭,分別是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以及瑞士的ABB、德國的庫卡。
數據表明,上述四大巨頭占據了我國70%以上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以及90%以上的高端工業機器人市場。
尤其是兩個日本企業,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龍頭,其中發那科早在2008年便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制造商。
而之所以日本企業能夠長期處于壟斷地位,主要是因為這些巨頭掌控著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例如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等,這些設備與工業機器人的性能息息相關。
被掐住脖子的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只能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依賴進口。雖然在這方面沒有太多的進口限制,但毫無疑問會對我國制造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畢竟工業機器人事關工業革命4.0,在機器替代人成為大趨勢的情況下,我國必須盡快掌握這個領域的核心技術,更好地推動中國智造的升級。
令人欣慰的是,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利好政策頻出的友好環境下,國產工業機器人對進口設備的替代開始駛入快車道。
國產替代加速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今年1月到8月份,國內工業機器人的產量相比2020年同期實現了63.9%的增長。
同時,國內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密度也實現了高度增長。筆者了解到,在2016年時使用密度只有75臺/萬人,但2019年這個數值達到了113臺/萬人。
另外,現階段國內自動化生產線上應用的國內自主研發的技術也越來越多。近日據媒體報道,廣汽豐田旗下的一條白車身焊裝生產線即將完成,這條線上應用了國內自主研發的NC柔性定位系統等多項創新技術,具備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特點。
而之所以國產替代駛入快車道,筆者認為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
一方面當屬前文中筆者提到的國家對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則是近幾年來下游制造業景氣度的提升。
例如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同時帶動了光伏電池、鋰離子電池以及工業機器人行業的迅猛增長。
至于第三方面,則在于我國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加速。在工業機器人加快攻關的同時,工業互聯網也被各大企業迅速構建起來,實現了生產線的完全智能化,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完成所有端的連接。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產工業機器人加速實現進口替代的同時,包括新松、埃斯頓在內的中國行業龍頭也陸續實現了諧波減速器、控制器、智能控制和應用系統的國產化。本土供應鏈的修補和強化,為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帶來了勃勃生機。
據公開資料可知,盡管受到新冠疫情的長期,工業機器人整體行業仍然呈現復蘇態勢。
預計2020年到202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年均增長率將達到11.97%,2022年的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有望a超過59萬臺。
在如此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國產工業機器人將大有作為。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