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廣州市教育局、廣州市電化教育館等單位主辦的廣州市智慧教育成果展示月活動正式啟動,活動啟動儀式通過課堂展示、現場說課、主題交流等多種形式,集中展示了廣州各區域智慧教育的建設成果。活動中,由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策劃的以“實物+虛擬仿真”的教學方式開展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示范課——《智能快遞柜機器人》,吸引了大家的關注。
虛實結合實驗設計創新 開辟人工智能教育新思路
示范課上,來自廣州第十七中學的謝學斌老師,通過“實物智能快遞柜機器人+虛擬終端+編程實驗+沉浸式教學”的創新課堂形式,演示了一堂以圖像識別的概念與應用為主題的人工智能課程。
據悉,本次活動展示的《智能快遞柜機器人》人工智能示范課是全國第一個以“實物+虛擬仿真”的教學方式開展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基于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編寫的《人工智能》八年級下冊教材,依托3D One AI人工智能三維仿真軟件開展。
記者了解到,本次課程應用廣州市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 “體驗、實驗、應用”三環節的課堂教學范式展開教學。課堂上,老師通過讓學生進行實物機器人的體驗操作和虛擬機器人控制程序的編寫,帶領同學們理解機器學習的過程及其應用,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通識——圖像識別技術,培養學生編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課堂知識內化。
現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北京)副主任童莉莉等專家進行了課堂觀摩,并給予了高度評價:“本次《智能快遞柜機器人》課程使用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進行課堂教學,注重通過實驗驗證原理以及知識應用,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廣州在虛實結合實驗設計的教學創新為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學提供了切實有效的參考。”
廣州人工智能教育新模式 為全國樹立典范
“廣州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工作規劃部署的做法,應該在全國形成范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黃榮懷,結合廣州在人工智能教育形成的新模式也提出了期盼和建議,他表示“廣州展示的人工智能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從教學設計、課時安排、教材資源等方面進行系列創新,按照教學與評價——教學資源——教學環境——教研活動——教師培訓五個措施實施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形成了有效閉環。”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