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比亞迪、福特、通用、捷豹路虎、奔馳、沃爾沃六大車企承諾,2040年前將停售燃油車,屆時只出售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車。與此同時,大眾、豐田、寶馬、日產、Stellantis等傳統車企拒絕簽署該承諾。
車企氣候行動力不一
在“禁燃”承諾中,車企同意到2035年或更早在“領先市場”僅銷售零排放的新車和貨車,到2040年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所有新車和貨車零排放。據了解,該承諾由包括政府、汽車制造商、車隊運營商及汽車制造商在內的團體簽署。
業內人士認為,車企對氣候承諾的態度出現明顯分歧,在過渡到零排放的道路上面臨較大挑戰。據了解,該承諾并不具備法律效力,未簽署承諾的國家、車企主要出于對基礎設施不完善的考慮。
大眾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認為,車企轉型需考慮原材料等多方面因素,就歐洲的基礎設施而言,可再生能源電網等配套設施還沒有建好。近日,大眾遭德國綠色和平組織起訴,稱大眾沒有為應對氣候變化盡到責任。同時,該組織希望大眾在2030年停止生產內燃機汽車,并將碳排放量在2018年的基礎上至少減少65%,但大眾拒絕了這些要求。
對于未簽署該承諾的原因,豐田日前解釋稱,世界上大部分地區沒有為零排放汽車做好準備。豐田發言人表示:“亞洲、非洲、中東等地沒有建立適合全面零排放運輸的環境,取得進展需更多時間……因此,我們現階段很難對此作出承諾?!睂汃R方面也表示:“支持完全轉向零排放汽車的全球基礎設施發展仍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相關數據顯示,零排放車型占全球乘用車總銷量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4%增長至2040年的70%。中國、美國和歐洲等市場的零排放車型占比將遠超平均值,但在新興經濟體的市場滲透率相對有限。就消費格局而言,全球各地電動化發展不平衡。資料顯示,雖然電動汽車在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發展較好,但截至2020年,擁有4.2億人口的南美洲的電動汽車保有量低于1.8萬輛;非洲擁有12億人口,電動汽車主要集中在南非,截至2020年底,保有量僅為1509輛。
此外,德國的主流觀點還認為,承諾沒有對包括合成燃料在內的多種碳中和技術路徑進行考慮和討論。
大多主流車企“禁燃”時間表各異
業內人士認為,該承諾略顯激進,其中禁燃時間點與多數車企規劃有出入。雖然大眾等車企未簽署該承諾,但并不意味著對電動化轉型持消極態度。事實上,各主流車企早已明確禁燃、電動化轉型時間,并在加速推進中。
如去年11月,日產宣布,計劃到2025年后停燃油車,將把研發與銷售方向轉向純電動與混合動力車型;今年4月,本田宣布,到2030年純電動和燃料電池車型將占汽車總銷量的40%,2035年達80%,2040年增至100%,并停產燃油車;大眾方面表示,將在2033-2035年退出歐洲內燃機市場,計劃最晚2050年實現全部新生產車輛碳中和,在中國市場最遲于2030年停止出售燃油車。
此外,寶馬計劃到2023年為全球市場提供25款電動車型,到2030年單車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19年至少降低1/3;豐田也在今年10月宣布,將在2025年前停止生產傳統純燃油汽車,轉而研發生產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
唯一中企比亞迪借機拓展全球市場
得注意的是,比亞迪是簽署方中唯一一家中國車企。據了解,比亞迪此次共簽署3份協議,以加快推進全球電動化進程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除前述承諾外,比亞迪還簽署了《零排放中、重型車輛全球諒解備忘錄》,目標是在2030年前實現零排放中、重型卡車銷售占比達30%,2040年前實現零排放中、重型卡車銷售占比達100%,以實現2050年零碳排放。比亞迪簽署的另外一項協議是,加快建設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包括鼓勵私人投資、向社會開放共享充電網絡等。
比亞迪方面表示,截至2021年10月,比亞迪新能源車累計實現碳減排809萬噸。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0月,比亞迪乘用車全系銷售88898輛,同比增長90.9%,環比增長12.5%,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售80003輛,同比增長262.9%,占比亞迪汽車總銷量的九成。其中,比亞迪秦PLUS DM-i、漢EV、宋DM等銷量均有不錯的表現,10月EV車型銷售41232輛,DM車型銷售38771輛。在商用車領域,比亞迪累計向全球市場交付超過5萬輛純電動大巴。
業內人士認為,3份協議將幫助比亞迪進一步拓展歐洲乃至全球市場。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