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基建”一詞帶有濃重的時代烙印。20年前,“基建狂魔”的標簽在機場、橋梁、公路、鐵路的大量建造下一度立體鮮明,而當下,政策密集部署、資本市場熱捧、企業積極響應使得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為代表的新基建站上風口。可以預想,在未來的20年里,新基建將以穩定托底經濟的作用在助力“十四五”規劃落地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點:技術創新
波頓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指出,每一個國家的發展都將經歷生產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與財富驅動四個階段。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01.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在經濟增長趨緩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將踏上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之路。
世界的變革總是伴隨科技創新,新基建的推動不是局限于提振經濟的短期舉措,而是在緊抓科技產業革命機遇、建設智慧城市中發揮先導作用。其最終目的,就是為國民經濟未來的發展構筑數字底座。在當今經濟體系下,新基建無疑扮演著支持產業升級和應用先行的鼓勵者角色,體現出加快產業高端化升級的大趨勢。作為目前最先進的通信技術,5G是“神經系統”般的存在,負責數據的獲取與傳輸,目前大規模建成的基站,構建成了萬物互聯的網絡,數字世界的“任督二脈”由此打通。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建成的5G基站數量接近全球的70%,5G連接數占全球的80%。截至7月份,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5G獨立組網網絡,累計已建成5G基站91.6萬座,5G終端連接數已近4億,并計劃到2023年年底擁有5.6億的5G用戶。
創新是引領新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經濟的發展正是持續推進新基建的題中之意。一方面,對傳統產業來講,進行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能夠拓展“智慧+”,為企業轉型升級賦能;另一方面,新興產業的發展也需要成熟的基礎設施的支持,大數據、云計算等的研發能夠培育新一代高端裝備、信息技術等的產業集群。這些,都對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原始創新能力的突破與新技術的落地相互影響、激烈碰撞,似乎可以摸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輪廓——誰先掌握了更先進的數字技術并先發制人,誰就有可能獲得主動權。
面:生態營造
健康的生態就像是一條乘風破浪的船,在其上,便可以見證奇跡,更甚者親手創造。與傳統基建相比,政府不再是基建的唯一投資者,基建市場化改革開始加速,以市場機制為運行模式、以企業為主要載體的市場項目逐漸增多。2020年7月,人民網研究院發布的新基建研究報告《BATH布局新基建,開啟智能經濟新時代》指出,BATH已經成為推動新基建發展特別是產業端轉型升級的核心力量。例如,疫情期間,騰訊在線上教育、遠程辦公等領域開辟的數字經濟新戰場表現亮眼,而騰訊云也通過整合技術、支付、社交等能力為金融、醫療、教育等行業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作為阿里數字新基建的核心載體,阿里云宣布會再投資2000億元用于服務器、芯片、云操作系統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并在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等數字經濟發達地區重點布局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社會對新基建的認知越來越清晰,戰略定位也愈發明確。將眼光聚焦在一個城市里,我們可以看到,以七大領域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讓一個城市鮮活起來,他在具備行動能力與思考能力的同時還能夠不斷成長壯大。新基建各個領域環環相扣,共同影響著城市經濟的發展,5G決定信息流通的速度;特高壓、城際交通與充電樁是輸送的路徑與動力源;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中心是存儲與處理數據的大腦;分類生產應對不同性質的任務則是工業互聯網的工作。因此,只有這樣完整的生態才能夠培育出活力十足的城市環境,也只有這樣的城市氛圍才能夠涵養出健康的基建生態。
結語
近年來,新概念層出不窮,不穩定中蘊藏的機遇吸引著一波又一波的人前赴后繼,有人摸到門道、有人半路出局。但是,當趕熱點的浪潮褪去后,所投身的事業本身是否有價值,才應該是眾多企業家需要重視的。
畢竟有一句話說得很對,“只要方向對了,路再遠也不怕”。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