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政府加速推動智能交通體系的建設。智能交通和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關于產業規劃、技術路線、標準法規、推廣示范的頂層設計逐步完善中。
盡管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環境已經具備,但是產業落地怎么會這么難呢?我們嘗試從政策的視角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政策頻繁出臺
自2010年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了物聯網。
隨后,物聯網、車聯網相關措施陸續出臺,尤其是最近2016年07月工信部《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技術路線圖》基本完成,該路線圖將為行業發展提供清晰思路和方向,同時為相關政策和行業標準的推出奠定基礎。
表1近年來國家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政策情況
二、產業環境持續優化
從時間歷程上來看,2010年~2012年是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探索和起步期,政策頒布量達33.33%,提出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國內高校、研究機構提出智能交通ITS、物聯網的發展理念,并已經出臺道路運輸和物聯網等十二五的專項規劃。
但當時國內汽車市場蓬勃發展,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我車國汽車產銷也迅速躋身全球排行第一位。消費者的需求僅在于擁有一輛車,智能網聯技術先進性與時代需求不匹配,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相對緩慢。
2012~2014年是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初級發展階段。國務院、工信部、交通運輸部從智能系統的角度出發,頒布了系列規劃,明確了未來物聯網、智能交通的發展重點,提前就智能交通系統、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進行產業布局,為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圖1不同時間段智能網聯汽車政策頒布頻率情況
2015~2016年則是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發展階段,得益于系列政策的刺激和激勵。從國務院、發改委、工信部、交通運輸部、質檢總局、國標委等主管部分加快頻率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規劃、專向行動計劃等出臺,政策頒布量達46.7%,為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此時,恰逢國家經濟進入低增長的新常態,汽車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占GDP貢獻值20%以上。
由于汽車產業也面臨著產能過剩和轉型升級的瓶頸,汽車企業遭遇產品由量向質的轉型,消費者則渴望更安全、更具有科技感的汽車。
智能網聯汽車的市場需求、產業成熟度、技術儲備逐步匹配,規劃、技術路線圖、行動方案等政策頒布和執行將是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助推器。
圖2我國出臺智能網聯汽車政策的主管部門情況
從政策制訂和頒布的主管部門角度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近7年來僅國務院就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規劃及政策達44%,主要完成和完善了頂層設計;工信部和發改委均為19%,為智能網聯汽車關聯產品的技術進步,產業鏈的培育、發展進行了路徑設計和示范推廣。
交通部出臺的重要政策達12%,很好地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培育與商業化鑄了鋪墊,質檢及國標委也從各自領域發揮自己的力量力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范化發展。
圖3近年來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分布情況
從上述15份智能網聯汽車的產業發展政策運用了供給型、環境型和需求型的政策工具,從多方面鼓勵和支持了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
統計分析表明,這些政策工具中,環境型最多,占67%份額,其次是需求型占20%,最少的供給型占13%。
從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工具結構看,環境型政策獨大,偏重于規劃引導。這也較大程度上意味著智能網聯產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邁向高速發展的過渡期,后續亟待需求型及供給型政策的支持。
三、產業“雷聲大雨點小”
參考2010年~2016年8月的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政策情況,對智能網聯汽車產生直接影響的政策數量達46.7%,主要涉及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間接性影響的政策數量則為53.3%,主要涉及汽車道路交通、物聯網等,暫未過多涉及通信等領域。
其中,物聯(互聯網)和道路交通領域的政策約各占一半,分別為26.6%和26.7%。較大程度上表明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正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行業對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方向達成共識,但是產業落地性尚不足,各產業領域的協同配套進度不一致。
圖4近年來影響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主要政策情況
從供給、環境、需求維度綜合看,政策以環境端的政策為主,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氛圍趨好。
但是立足于投資、生產、研發、消費情況,政策法規基本上體現了研發支持事項,企業研發活動正處于相對活躍。
其它關于鼓勵投資、生產和消費類的政策暫時偏少,原因在于智能網聯技術積累相對少,技術跨領域、跨學科,難度高,成本也高,較大程度上制約了產品的產業化轉換。
同時由于智能網聯共性產品技術,如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高精度地圖等為高新技術和人才密集型領域,且國外產品技術已經成熟,并形成寡頭壟斷競爭態勢,投資主體以國內外實力企業為主。
圖5近年來我國智能網聯汽車主要政策分布情況
此外,從市場、技術、人才、資金等角度看,僅科技信息支持類、政府采購方面有些體現,其它都集中于目標規劃項。這也充分體現該行業新、產業成熟度不高,產業發展機會多!
總體而言,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趨勢不可逆轉,但產業鏈構建、標準法規協同、產業化成果轉換、市場推廣普及、無人駕駛立法等任重道遠!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