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拜訪,探尋和感知德國制造能夠如此強悍的四大內在基因
總結德國制造的四大獨特基因:1)執著、追求完美、嚴謹的民族性格;2)職業教育及工會組織,培育和守護優秀制造業者;3)悠久研發體系及家族企業;4)硬件自動化+軟件信息化,率先進入工業4.0時代?!安幻β怠?是對德國企業和產業工人的第一印象,但效率驚人,以寶馬工廠為例,對外宣稱60秒下線一輛寶馬7系轎車。
對中國制造的啟示一:工業4.0是搶占未來工業制高點必須經歷的“科技競賽”
基于硬件自動化和軟件信息化,已完全實現柔性制造,德國率先邁入工業4.0(即智能制造時代)。強調的是依托信息物理系統CPS,通過縱向、橫向、端到端的三大集成打通企業內、全產業鏈上的信息流 ,運用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3D打印等關鍵技術使得整個工廠、生產、物流、服務智能化,全面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誰掌握了智能制造的標準,完成需求和制造的智能匹配,誰就搶占了未來工業制高點。
對中國制造的啟示二:未來5年將是對德國并購的好時機,或彎道超車
原因包括:中國本土的巨大市場、家族企業提供潛在并購機會、國內資本市場的相對高估值和市值。中國已成為對德國投資最大國家之一,主要在汽車制造、機械制造、電子類及傳感器產品、生物醫藥等。同時,德國制造企業歷史也表明,高端制造特別是在信息化、數字化制造方面,并購成為了有力的擴張手段。舉例來說,西門子集團在過去170年不斷通過并購、剝離、合營等手段調整主營業務,形成目前覆蓋工業、能源、醫療、基礎建設與城市四大業務領域的龐大業務鏈。
“制造2025”是中國的首個十年規劃,工業化和信息化戰略將得到持續投入
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歷史,從裝備制造行業的角度就是一段持續的“進口替代”歷史,中國制造從最初的紡織服裝行業,到后來的簡單工業品,再到高鐵、核電、航空、航天產業尖端制造,經歷也許是人類歷史發展最迅速的擴張,但也看到了未來進一步進口替代的艱難,因為我們將要挑戰的是歐美日等國在軍事新技術、大飛機等頂級制造領域。此外,新一輪的工業革命的本質是主導未來世界的工業標準之爭。美國互聯網和軟件業發達,提出工業互聯網標準,試圖從軟件出發打通硬件;德國擁有強大的機械制造業,希望從硬件出發打通軟件。作為擁有巨大市場和制造業、互聯網基礎的大國,中國企業也開始加速投入制造、儲存、物流等核心環節的自動化和信息化。
智能制造是未來3年的結構性機會,三大領域最具成長潛力且將相互融合
我們認為,盡管經濟預期不佳,但未來3年智能制造的需求仍非常龐大,也出自中國制造企業的本質動力,即對沖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來增加盈利能力。以下三大領域最具成長潛力且將相互融合:1)“云”:工業大數據及云計算。對數據進行采集、反應和預測,形成可行為的大數據;2)“網”:工廠內物聯網及產業鏈整體互聯網;3)“端”:智能生產終端是核心,包括智能機床、機器人、傳感器、機器視覺、AGV等智能生產及物流設備。關注公司包括:機器人、巨星科技、日發精機、萬訊自控、華工科技等。當前結合市值和成長潛力,重點推薦音飛儲存(智能儲存和物流集成業務)、華昌達(工業機器人集成業務)。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