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污染防治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容之一。今年11月,天津海事局攜手天津市生態環境局構建的“陸海空天”一體化船舶大氣污染防治監管模式正式投入應用,實現了進出天津港船舶尾氣監管的全覆蓋。
“天津港作為我國北方國際航運樞紐,2020年貨物吞吐量超過5億噸,進出港船舶7萬余艘(次);2021年上半年貨物吞吐量2.3億噸,進出港船舶4萬余艘(次),船舶尾氣排放業已成為影響港口大氣環境的重要因素。”天津市生態環境局機動車污染防治處處長張澤生表示,由天津海事局立項完成的“天津海域船舶尾氣排放遙測站點建設”項目,是應用科技手段開展船舶大氣污染防治的創新,是建設綠色港口的重要舉措,對推動天津港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陸海空天”一體化船舶大氣污染防治監管模式到底是什么?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日前來到了天津海事局立體巡航監控中心。
嗅探系統實時獲取進出港船舶尾氣排放數據
“目前監測到這艘船尾氣的硫含量是0.3%,符合國際公約和排放控制區的相關要求。”11月22日,天津海事局立體巡航監控中心內,天津海事局危管防污處業務主管于祥指著電子大屏幕對記者說,按照規定,進入我國排放控制區的海船使用的船用燃油硫含量不得超過0.5%。“一旦測到船舶尾氣硫含量超標,系統會自動報警,我們會據此登船采樣,依法對使用不合規燃油船舶進行處罰。”他說。
記者看到,進出港的船只在電子屏幕上都以不同顏色的三角形作為標識,在航道中緩慢移動,而它們又無一例外被一個巨大的“綠圈”包圍著。“現在看到的這個‘綠圈’是安裝在天津港主航道與北支航道交匯處的船舶尾氣嗅探系統的覆蓋范圍。”于祥說,天津港71%的船舶都要經過主航道和北支航道進出港,碼頭上嗅探系統的監測半徑正好實現了對這兩條航道往來船只尾氣監測的全覆蓋。
“船舶尾氣嗅探系統可以通過‘聞’的方式實時獲取每艘進出港船舶的尾氣排放數據。這種遙測方法稱為‘嗅探法’,可在數百米外僅憑空氣中殘留的微量尾氣檢測出燃油碳含量,通過硫碳比,反推燃料油中的硫含量,并由此得知船舶尾氣排放中的硫含量是否超標。”天津海事局危管防污處處長朱國新說。
“過去靠人工方式登船篩查,耗時、費力、不經濟,往往查一艘船從取樣到回化驗室化驗出結果就至少需要花費兩小時以上。靠這種方法,一年只能檢查幾千艘船舶,對于天津港每年動輒數萬艘的進出港船舶數量來說是九牛一毛。”朱國新告訴記者,如今使用的船舶尾氣嗅探系統大大提高了監管效能,6個月的試運行期間,共監測船舶40000多艘(次),查處船舶使用不合規燃油案件4起,通過查處違法行為形成強大震懾力,促進了航運公司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
為保證能夠及時有效檢測進出港船舶尾氣排放情況,天津海事局在前期充分科研論證基礎上,依托天津港自然條件,結合航道情況、船舶種類、風速風向、碼頭分布、監管距離等多種因素,已在天津港主航道、北支航道、大沽沙航道、高沙嶺航道以及大港航道五條航道口門處布置8處陸地固定遙測站點,對進出港船舶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測,實現了進出港船舶尾氣排放監測100%全覆蓋。
利用船舶AIS定位信息實施“天域”跟蹤
作為“陸域”監控的重要補充,天津海事局還為兩艘海事巡邏船也裝配了移動式船舶尾氣嗅探系統,通過動態巡航,可實現對1公里半徑內船舶尾氣硫含量的有效測定,并對在航船舶開展有針對性的重點檢查,實現“海域”巡航監控。
此外,天津海事局還以無人機搭載嗅探系統實現“空域”巡航,借助無人機響應迅速、監管范圍靈活開闊的優勢,對船舶排煙口實施近距離數據采集,對船舶尾氣實施精準監測。
利用船舶AIS(船舶定位技術)定位信息實施“天域”跟蹤。船舶尾氣遙測大數據監測平臺實時監測污染物濃度和風向風速參數,與船舶進行實時數據通信,通過AIS設備獲取船舶航行詳細信息,實時展示船舶位置和時間信息,并將其與船舶尾氣排放數據曲線疊加分析,快速發現并鎖定嫌疑船舶。
“對于已經駛離港口的尾氣超標嫌疑船舶,就算我們沒有登船檢查,經船舶AIS定位信息鎖定,它駛向的目的地港口海事部門也會根據提示對其進行檢查。”朱國新說,“陸海空天”一體化船舶大氣污染防治監管模式真正實現了讓尾氣超標排放船舶無處可逃。
“天津海事局‘天津海域船舶尾氣排放遙測站點建設’項目構建的‘陸海空天’一體化監管模式是長期監管的經驗積累,也是一項創新舉措,成功破解了在船舶大氣污染防治領域一直存在的監管范圍小、監管時段窄、監管手段還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更好地落實了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削減了污染排放。”張澤生告訴記者,下一步,天津市還將緊密結合“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在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調查等方面積極探索,進一步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