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下稱《規劃》)并提出,到2025年,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行業碳排放總量控制取得階段性成果;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降低10%;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57%,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達到4.8億噸;推廣萬種綠色產品,綠色環保產業產值達到11萬億元。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黃利斌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工業和信息化部已聯合有關部門,編制完成了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工業領域重點行業的碳達峰實施方案,后續將按照統一的要求和流程陸續發布。
《規劃》強調,將深入落實《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制定工業領域和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采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能源、資源、環境管理水平,深化生產制造過程的數字化應用,賦能綠色制造。
推動鋼鐵石化等行業碳達峰
工業領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此前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將“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列為“碳達峰十大行動”之一,要求工業領域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力爭率先實現碳達峰。
相較于“十三五”時期,本次《規劃》聚焦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要求加強工業領域碳達峰頂層設計,提出工業整體和重點行業碳達峰路線圖,深入落實《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制定工業領域和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結合不同行業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力爭有條件的行業率先實現碳達峰。
業內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印發后,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的其他內容也已陸續完成編制,“宏觀—中觀—微觀”的“雙碳”工作多層次推進框架正在逐步建立。
黃利斌也在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提問時表示,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已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完成了工業領域以及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的編制,后續將按統一要求和流程陸續發布。
同時,《規劃》明確了工業降碳實施路徑,要求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應用比重。加快氫能技術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氫能多元利用。支持企業實施燃料替代,加快推進工業煤改電、煤改氣。
《規劃》提出,將推動傳統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加快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紡織、輕工、機械等行業實施綠色化升級改造,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落實能耗“雙控”目標和碳排放強度控制要求,推動重化工業減量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
以鋼鐵為例,鋼鐵行業在全國碳排放量中占比超過15%,在“降碳”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在同日舉辦的中國鋼鐵技術經濟高端論壇上,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李新創表示,鋼鐵行業碳達峰取決于國民經濟對鋼鐵的需求,預計中國鋼材消費量和粗鋼產量將于“十四五”期間達峰,在2025年左右實現碳排放達峰。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王孝洋看來,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品性質和工藝特點,決定了其高能耗屬性,但這些行業對于健全產業體系、穩定市場供給、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王孝洋表示,“十四五”期間,將聚焦重點行業,突出標準引領作用,分類推動提標達標,大力推進行業全鏈條節能改造升級,持續推進典型流程工業能量系統優化,扎實推進重點用能設備系統化節能提效,探索推進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能效管理。
李新創認為,綠色高質量發展應當以低碳為統領,以實現能耗雙控為重要抓手。面對未來能耗強度的空間收窄和有限的能源消費增量,以太陽能、風能和水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將持續增加。長期來看,能耗“雙控”將促進企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用能結構,向綠色低碳發展方向轉型。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為了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規劃》還提出,要壯大綠色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打造能源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附加值高、市場需求旺盛的產業發展新引擎,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船舶、綠色環保、高端裝備、能源電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發展。
同時,《規劃》提出,要推廣萬種綠色產品,綠色環保產業產值達到11 萬億元。增加綠色低碳產品、綠色環保裝備供給,引導綠色消費,創造新需求,培育新模式,構建綠色增長新引擎,擴大新能源汽車、光伏光熱產品、綠色消費類電器電子產品、綠色建材等消費。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約7.5萬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累計推廣量超過550萬輛,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太陽能電池組件在全球市場份額占比達71%。
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尤勇指出,目前我國綠色低碳產業已初具規模。壯大培育綠色低碳產業,既可以提升工業競爭力,也可以為交通、建筑、農業、通信等各行業提供綠色低碳產品。
黃利斌也表示,當前除了推動工業領域自身的碳達峰,還需要通過打造綠色低碳產品供給體系,積極助力全社會碳達峰。
他舉例,通過實施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并開展試點示范,持續推動風電機組穩步發展,攻克核心元器件,助力能源生產領域碳達峰;通過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加快充電樁建設及換電模式創新,發展綠色智能船舶,推動老舊船舶更新改造,助力交通領域碳達峰;通過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開展綠色建材試點城市創建和綠色建材下鄉行動,助力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中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車”,要求大力發展和推廣新能源汽車,促進甲醇汽車等替代燃料汽車推廣;推進綠色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標準國際化工作;制定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等管理辦法。
尤勇表示,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動力電池退役量也在逐年增加,做好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工作,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256.6萬輛和254.2萬輛,同比增長均為1.8倍,而10月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到16.4%,這意味著當前我國每賣出6輛車,便有1輛是新能源汽車。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國內汽車動力電池累計退役量將從2020年的20萬噸(約25GWh)攀升至2025年的78萬噸(約116GWh)左右。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